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家居 |
分类: 云彩翻腾野人河(长篇小说) |
第二天,王明远回到了神农架温水河村!好久没有回来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急急忙忙回来,竟然是为了父亲王老汉的丧事!王明远当然是悲哀万分!王神岭陈玉环也回来了!与王明远比,王神岭就轻松多了.不过,他忙忙碌碌,指挥着一个由五辆车组成的车队.车队中有两辆轿车,一辆越野吉普车,一辆高档面包车,一辆大货车!大货车中,装有小型柴油发电机一台,帐蓬五顶.面包车中,有各种食品的半成品.陈玉环的心情就更加轻松了.她是第一次到神农架.她被车窗外的山景所吸引,一直在欣赏神农架的旖旎风光.王神岭一直与杨神农保持电话联系.车队缓慢地行驶着,进了温水河村.杨神农,金支书已经在村口迎接.
王明远下车后,在杨神农的引导下,走向王老汉的灵堂.
在神农架,老人逝世后,比较正规的葬礼要历经初礼,告丧与奔丧,入殓,绕棺,跳丧,抬丧等几个阶段,时间少则三五天,多则半月之久。如果说,老人临终时,儿子没在身边"送终",紧接着,儿子很快赶回来!首先,他要为去世的老人举行“招魂”仪式。
根据治丧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安排,王明珍在王老汉的灵堂边待命,一见弟弟王明远跨进王老汉的灵堂,她就拿着王老汉生前穿过的一件衣服,挥动着,同时嘴里喊,爸爸呀,明远回来看您了!爸爸,您快回来吧!我们都在等您回来啊!在她的喊声中,王明远扑在爸爸身上,并掀动着王老汉的遗体,号啕大哭!他大声喊叫,爸爸,您醒醒吧!您的不孝的儿子回来了!您快睁开眼睛,看看我吧!
招魂徒劳无益!王老汉长眠不醒------王明远哭喊着,爸爸,您怎么不理睬我?是不是嫌我不孝顺?
亲人们围拢来,真正的哭丧开始了,一时间悲声大作!儿子王明远的啼喊,出自内心,发自肺腑.
哭丧完毕.杨神农指挥众人回避!下一步,由王明远给王老汉淋浴洁身,给老人换衣服.这衣服在有的地方又称为老衣,包括帽子、上衣、裤子、鞋袜一套,其颜色主要是红、白、青、蓝四种颜色。一般情况下,死者穿的鞋是一种软底鞋,有的甚至只是一层布.其寓意是,不让死者的脚在奔赴黄泉的路上受苦。
王明远为王老汉穿好衣服后,杨神农就安排赵上进搀扶着王明远,让王神岭陈玉环烧“钱纸”.钱纸,神农架人认为,这是阴间通用的冥币.烧罢钱纸后,杨神农授意王神岭,象征性地铲了一撮钱纸灰,用一张红纸包着,垫在王老汉的脑下.
在神农架,这叫“倒头钱”.有时,也可以直接将钱纸垫在死者脑下,以备死者在阴间有足够的钱花,以此表示后辈的孝心。
接下来,杨神农指挥治丧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将王老汉的遗体平放在事先备好的木板上,木板四周点上油灯,这叫“地铺灯”。其目的在于防止虫子等小动物侵扰死者。
?/P>
?/P> 2、告丧与奔丧。告丧即人死亡后,其家属将噩耗告之于众。古丧礼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很多,民间有用燃放鞭炮向邻里报丧致哀的习俗。⑹鞭炮有大小之分,一般情况下,告丧所用的均为小鞭炮,且其长度一般在1米左右。
3、入殓。入殓即将死者从停尸板上抬下来放入棺材之中。在放入棺材之前,孝子用钱纸烧好灰,请土老师(在民间信仰中,巫师是实施人神沟通的半人半神,他既代神传旨,又替人向神祈求,所以过去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土家语称巫师为“梯玛”,意为“”领头人”,“敬神的人”,但“梯玛”仅是极少数懂土家语的人对巫师的称呼,大部分人称本民族的巫师为“土老师”或“土老司”)将其灰均匀撒在棺材内,然后再用相关器具(如杯子、小碗等),在灰上倒扣出印来,一般情况下,逝者有多少岁数,就扣多少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一种对死者的悼念的方式。然后再由土老师和孝子把死者平放入棺内,有的地方用钱纸给死者做枕头,有的地方用房子上的“老瓦”(即年代较长的瓦)做枕头。特别注意的是,在棺材内,包括死者身上千万不能有任何铁的东西,还有稻谷等物品,这样会对后人不利,有的地方说,若死者身上有稻谷等东西的话,那么他的后代会遭受长“多骨”(即有的骨头长得特别突出,甚至多出骨头来)的惩罚。另外,如果棺材相对死者而言大了的话,一般情况下是用钱纸把空余的地方塞着(指两侧),以防止死者抬丧时在棺材里滚动。
入殓之后,便开始设置灵堂(一般选择在堂屋),当然,灵堂的具体样式因地而异,但总体上,少不了以下方面:死者较大的照片(约为一尺见方),死者牌位,三牲(一般是由鱼、肉、酒等构成),水果,盛放香蜡的盒子等。一般情况下,为了表示后人的孝道,灵堂的设置都是比较讲究的,总体上都会给人一种宏伟之感。
灵堂设置好后,就要选择下葬的日期和地点,并以此来决定道场上时间,此过程要请风水先生根据死者的子、女、媳妇、孙子辈等相关人员的生辰八字与死者的生辰八字去“合”,⑺再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和风水最好的墓地。测出来的日期有长有短,即会出现前面所说的有的只须几天,有的则需半月左右的原因。
4、绕棺。绕棺,又叫“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柩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烛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并用小竹篓遮着;巫师将法咒一念,召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由土老师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远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灵人生平,可唱神语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⑻当然,在利川一带“绕棺”又称之为“坐堂”,即少了“绕棺”中“跳”的环节,土老师们只先坐着,于是吹打乐器,唱着歌词。⑼
5、跳丧。“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长阳、五峰、巴东一带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廉”,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与“哭嫁”不同,土家人丧事却办得十分热闹。“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送亡人”,充分表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指死者下葬前夕),唢呐齐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所谓的“听到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⑽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由掌鼓师指挥,鼓声一起,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丧”。
丧歌的曲调有“撒尔嗬”,“叫歌”、 “遥丧”、“将军令” 、“正宫调”、“一字词” 、“节节高” 、“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唱词有歌颂亡灵的,有赞美爱心的,有唱历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动物植物的,有猜谜的,内容十分丰富,土老师还借跳丧,规劝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将帅,也难免土内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禄,无非一坟棺材。土家人跳丧,一为死者歌功颂德;二为安慰死者家属,把“跳丧”当作情谊象征,说“把不起来耙送不起针,跳一夜丧鼓送人情”。⑾“跳丧”与巴人乐舞有着渊源关系。《夔府图经》载:“巴人尚武,击鼓踏歌以兴哀,父母初丧,鼙鼓以道丧哀,其歌必狂,其众人必跳”。《巴东县志》卷十二曰:“丧葬,殃之夕,其家具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呼传旦。”⑿
跳丧舞姿有“曲” “颤”“悠” “靠” “转”而独具一格,除了“跑场子” “四大步”等基本套路外,多为模仿山中飞禽走兽和一些农事活动。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度,一般分为七项程序:一律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二跳丧;三遥丧;四践丧;五穿丧;六退丧;七哭丧;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渔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另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以歌为哭” ,“以乐致哀”,慰死者亡灵,为家属“散忧” 、“解怨”,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土家人办丧事戴孝帕是有规定的,直系亲属戴在头上,一般客人就载在手臂上,直系亲属的孝帕还有长短之分,越长,就证明此人与死者关系越密切。
6、抬丧。抬丧,即出殡。土家人的出殡是在清晨(拂晓前后)举行的,一般是在将死者下葬之后才天亮为宜,意即死者平安“上路”。土家人送葬,棺前必须一人丢钱纸于送殡的路上,谓之丢“买路钱”,相传送殡上山,沿途有饿鬼阻路,故丢钱纸于路途,施舍于众饿鬼。路途中,棺材不能停下,更不能靠地,所以,出殡时,往往需要较多的男子轮流抬丧。抬丧,另一方面,抬棺材的人还抬着棺材不停地抖动,俗话说是死者不愿意走,孝子必须下跪,请求死者不要这样子;一般出殡,孝子要下跪达十次之多。当到达下葬地后,众人小心翼翼地将棺材放入事先挖好的坑中,然后再掩盖上土,再筑成长方形墓状。若是该墓周围还有其他坟墓的话,孝子必须在其坟前点上蜡烛,烧上钱纸,旨在使死者“融入”该群体中去。
土家人死后,他的儿子或女儿要为他守孝七天,如果女儿已经出嫁,在守孝期满了以后再过七天,女儿要回娘家为死者上坟。同时,在死者下葬三天后,其后代要为其上坟,又名”垒三坟”,即用掘土工具,为其修缮坟墓。当晚还要再次点上大的蜡烛,放鞭炮等。
土家人死后,后代为了不忘记祖先,除了在家中设立牌位,还会在祖先死去后不久的日子里为祖先立牌,当然,这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碑文内容可记载亡人生平,可记载死者相关亲属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