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鹤楼,有半截在天里头

(2007-06-09 09:18:21)
标签:

介绍黄鹤楼部分

引用博友依舞舞

分类: 茂森林9散文集
黄鹤楼,有半截在天里头
 
 

欲说黄鹤楼,先说龙王庙!这是引子:

武汉市,长江边有一个龙王庙闸口。通过一件事,我发现在龙王庙管理站工作的那些湖北武汉人很有诗意、很浪漫、很有爱心。两年前,龙王庙闸口上亮出半边联:“龙王庙长江第一险庙无庙有玄妙”,征集下联。经过一年的征集,他们陆续收到全国各地四千多副下联投稿,但都不甚理想。2005年2 月5日,他们为了能征集到理想的下联,抛砖引玉,在龙王庙闸口挂出一副临时下联。

我想,这上联也好、临时下联也好,它是对联也是诗;是龙王庙人热爱家乡的一颗心。爱国、爱民、爱家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我在武汉听过这样的民间传说:很早以前,有几个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一个四川人说,我们四川是个好地方,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

谁不说我家乡好啊。他们当中有一个湖北人。他灵机一动,说,峨眉山算老几?我们湖北有座黄鹤楼,它有半截在天里头。

由此可见,我们湖北人的老祖宗也是很爱自己家乡的。

爱家乡之心,人有我也有。我从家乡的民间传说和龙王庙的临时下联中得到启发,忽然间想出一副下联,写在下面,表达一下自己热爱家乡的心意:“黄鹤楼天空有半截楼建楼靠农奴”。

我想,耸立在我们楚天的第一座黄鹤楼,是1700年前,勤劳的农奴们修建的。

现在我们武汉有新的龙王庙闸口,还有巍峨的新黄鹤楼。大武汉继承了历史的精华和神采,又在现代化建设中日新月异、与时俱进,越变越年轻。但这里进步最快的是我的乡亲们,他们勤劳、聪明、有爱心;还越来越文雅、越来越有浪漫的诗情。谁不说我家乡好?愿爱心与诗篇编织我们湖北、武汉繁荣昌盛的明天;编织祖国和这个世界的繁荣昌盛的明天。

这繁荣昌盛,已经为期不远了。地球人啊,为了同一个梦想,醒悟吧,奋斗不息。

 
    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颠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

  

    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戚戚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看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写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名气大震。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各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龙王庙长江第一险庙无庙有玄妙

黄鹤楼天空有半截楼建楼靠农奴

 

我这个下联不一定很好.在此,我们继续征集!

 

或者是,

 

黄鹤楼天空有半截楼建楼靠农奴

 

征集下联!

 

 
附,我的近作,卜算子,又登黄鹤楼:
 
远眺倚琼轩,湖山皆胜景!不用细瞅鹦鹉洲,芳草夕阳影.龟蛇恋大江,浪飞桥雄浑!云端何处觅知音?楼下黄鹤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