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俗共赏红楼梦4

(2007-02-25 10:22:38)
标签:

ok

分类: 茂森林9航空安全分析文集
500){this.width = 500;}" border=0>


很多读者都称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人物写活了.
是的,<红楼梦>中的大多数艺术形象都是立体的,他们活龙活现,他们的命运始终连着曹雪芹的心.有朋友说,我的小说中有<红楼梦>的影子.是的,我在小说创作实践中,一直有一个习惯,每次动笔写一个小说之前,一定要阅读一下<红楼梦>,哪怕只看几个章节.近期,我写小说<温柔恰似东湖水>,也按照这惯例,又看了看<红楼梦>.下面,我结合<温柔恰似东湖水>部分初稿,说说学<红楼梦>的浅陋体会,抛砖引玉.
读<红楼梦>,很多读者有这种感觉:合上书本,贾宝玉,凤姐等人,仍在脑际晃动,令人难忘,魂牵梦萦.我认为,其中原因之一是,曹雪芹用精湛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
很多文友都知道,没有人物就没有情节,没有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生动活泼的心理活动,就没有活龙活现的人物形象.如果是这样,你的小说就枯涩.
小说中,人物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不仅仅是构成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拙作<温柔恰似东湖水>,是以武汉东湖为创作背景,描绘新阶段新观念新生活的长篇小说,已经写出了部分章节.如下章节的大意是,大女儿爱着自己的丈夫,总担心妹妹和姐夫之间擦出火花.

(大女儿与丈夫吵架后,回到娘家)妈故意板着脸,沉重地点头,说,“啊哟,我的女儿苦难深重啊!”说罢,妈从果盘里拿了个香蕉,说,好女儿,擦干眼泪,吃个香蕉。你辛苦了。
等女儿吃罢香蕉,妈心里也有了主意:去买些好菜,晚餐时,摆一桌子美味佳肴。打个电话给女婿小杨,让他带着杨柳赶快过来。一家人在一起聚会一下。
妈心里有数。女婿是个好女婿。女儿是有点累了。我这当妈的对他们关照不够。前几天妈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今天早上妈对小女儿柳莺说,你有空就上你姐家看看,帮她做点事。
柳莺一边梳理打扮,一边说,好。我也有这种想法。您这话最好跟姐也说说。前一阵子,她好像不太欢迎我。所以,我近期很少上她家串门。
“不会吧?就你精灵。就你敏感。”最了解女儿的是妈。小女儿柳莺身材高而苗条,曲线美;长得漂亮,还聪慧能干。大学一毕业,就找了份好工作。追求她的男同学有一个班。可是她一个也看不上。
妈带着大女儿到了菜场,刚买了三种菜,手机响了。妈一听,是小女儿打来的。柳莺说,“妈,我不回家吃晚饭了。有饭局。”
妈忙乱地说,不行不行。晚上家里有饭局。你姐姐,姐夫,小杨柳都要过来聚餐。我正在菜场买菜哩。已经买好了三样菜。
谁也没有想到,柳莺说,姐夫和小杨柳已经和我在一起。我们在酒店要了个包间。正在喝饮料哩。妈,您少买点菜。招待好我姐就可以了。
妈啼笑皆非地摇头,收了手机,并将通话内容告诉了大女儿。大女儿惊慌了,要了妈的手机,打通了妹妹的电话,“柳莺,请你姐夫接电话。”
手机里传来杨作家的声音,“你好!”
妈听见大女儿对着话筒说,“对不起啊,杨作家,我一回家,妈就给我上了一堂课。我错了,不该跟你吵架。你们在哪个酒店?我和妈马上过来。”
妈听其言观其行,心里纳闷儿:我给你上了课?如今的年轻人啊,真让人搞不懂。

曹雪芹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式,不是大段落大段落地写这人物在想什么,而是间接透过对这人物的行为描写和对话,来表现.这种处理方法会带来很多好处.它含蓄,能产生悬念,它给读者留有体会的空间,让读者参与艺术创作.

我在拙作<温柔恰似东湖水>中,也想学习这种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式.请看:

大女儿惊慌了,要了妈的手机,打通了妹妹的电话,“柳莺,请你姐夫接电话。”
手机里传来杨作家的声音,“你好!”
妈听见大女儿对着话筒说,“对不起啊,杨作家,我一回家,妈就给我上了一堂课。我错了,不该跟你吵架。你们在哪个酒店?我和妈马上过来。”
妈听其言观其行,心里纳闷儿:我给你上了课?如今的年轻人啊,真让人搞不懂。

"大女儿惊慌了".她为什么惊慌?她是不是担心妹妹抢夺姐夫?这种让人忘记它是心理描写的心理描写,比那些初学者采用的将故事停下,直接写人物在想什么,是不是更好一点?
真正熟悉生活,遵循生活逻辑,而不是凭空捏造的作家,当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心理描写会居其作品的重要地位.他自己往往也进入了角色,宛若是作品中的人物.这时,他往往会通过人物的行为描写和对话,活龙活现地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