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健和他的《IT时代周刊》---(二)

(2005-12-01 10:44:31)

曹健和他的《IT时代周刊》---(二)曹健和他的《IT时代周刊》---(二)封面欣赏

执行力

  做媒体毕竟不是在赌气,大刀阔斧的工作作风并不能代替精美上乘的锦绣文章。为此,很长一段时间来,曹健都亲自坐镇抓封面故事、头版文章,几乎可以在深夜或者凌晨的任何一个时间看见他的办公室或书房里,灯光始终亮着。有时感觉曹健简直是走火入魔。

  不过曹健的情绪只要一抽离工作,便会感到一种泰山压顶的疲劳。他需要他手下的员工也随时处于临战状态,需要这支团队有着非凡的凝聚力。他深知要带好这些摇笔杆的“兵”

  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他压给自己的工作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与此同时,曹健在他的团队内部进行了可以说是休克似的改组,也就是“金钱挂帅”,只有好的稿件才是跟金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使得他手下员工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全然不同于传统媒体坐、等、要万事不急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曹健给他们提供了宽带上网、各自独立的电脑、电话等上乘的硬件,杂志社从此再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到处都是绞尽脑汁妙笔生花的人。

  夜晚,曹健亲自给他的员工买消夜,周末,是曹健对采编人员雷打不动的业务培训时间。

  有不少人自动淘汰了,更多有能力的人适应了《IT时代周刊》的节奏和风格,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磨炼成为中国目前最优秀的财经记者。

  面对一片叫好或抱怨声,曹健无动于衷。不过在他铠甲般坚毅的外壳下,藏着一颗柔软易感的心。他知道这些声音总会平息下去,最终转化为在这个舞台上前行或退出的能量。他认为,成功者必须首先有迎接挑战的勇气,然后才能有效地行动起来,而对惯性的依赖,会剥夺人们在这场战役中最大的能量资源。

  如今《IT时代周刊》的采编队伍稳定、强壮而精锐,那些把杂志当养老院、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适应这支团队的。很多离开《IT时代周刊》的员工后来回想起来,在《IT时代周刊》工作的日子,被曹健严格锤炼同时悉心爱护的日子,是他们职场生涯中,最值得怀念的岁月。

  曹健始终认为,一家企业发展速度的加快,质量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寿命的延长,除了企业的决策层要不断善于捕捉发展机遇外,还要有好的战略、班子、品牌、管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施这一战略的执行力,因为企业的发展有20%靠企业的策划,60%靠企业各层管理者的执行力。

  而企业“执行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管理者“知识技能”的层面上,更应着重于管理者的素质、心态和观念的塑造。企业要改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策划部门”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策划部门”也会死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因而,执行力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

  曹健清楚,在这样一个充满商机的时代,在IT传媒领域,他和他的团队必须思考他们是谁、要往哪儿去,破除狭隘思想、不断适应变化……然而,仅仅理解还不行,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要有强大的执行力,能够在各个环节上予以贯通。

  首先是围绕刊物的目标市场和定位来界定杂志社各个环节的价值。要考虑到编辑的是产品,这是传媒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我们的很多媒体现在到了很尴尬的地步?因为他们的编辑本位思想很严重,他们并没有把编辑看做传媒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几乎将它当作传媒的全部。编辑是智慧,是艺术,但管理是一门科学,与制造企业的管理没有区别。我们的媒体管理不好,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特殊化,没有尊重传媒管理的规律。”曹健说。

  编辑确实是统领发行和广告的核心,但现代平面传媒如果没有发行和广告另外两驾马车,仅有编辑是不够的。他需要他的团队由三支力量组成:有全局观的人,有市场感的人,专业化的人。这三类人聚集在一起,会产生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正效应,合力创造价值,通过市场检验价值,实现价值。

  曹健对编辑、发行、广告三个环节的管理细致入微。他并不提倡全员发行、全员广告,而是让他们各司其责,有机结合起来。他为他们设计的薪酬体制,有着相当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很多期刊正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有所偏颇,所以一直难以找到高速发展的途径。

  为了更好的管理他的编辑团队,目前《IT时代周刊》编辑部分为相对独立的五大编辑室:总编室,IT编辑室,通讯编辑室,评论与管理编辑室,信息化编辑室。

  为了保证质量,提高刊物的可读性和关注度,曹健在内部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购买制度”:编辑部代表杂志社向五个编辑室购买栏目,五个编辑室分别代表栏目向记者和特约撰稿人购买稿件,并负责稿件的质量和真实程度的把关;发行部向杂志社购买杂志,读者向发行部购买杂志,广告商向读者购买关注度。

  所不同的是,这不是简单的现金交易,就象处方药不能直接买卖一样,它的销售有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前一个环节的质量得到控制,后一个环节就不会出问题,”曹健说。

  怎样管理文字工作者?这可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团队常常遇到的难题。然而曹健做来却游刃有余。

  以记者为例,在《IT时代周刊》,一个记者每个月有5000元的基本工资,但要拿到这笔钱,必须要完成每月10000字的发稿量。超过10000字工资再涨,少于10000字就要往下降。若一个月只字未发,则自动淘汰。这些都有一个严格的公式推进,充分体现了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怎样保证质量,怎样评判非线性、模糊概念的稿件,以什么为评判标准?这就体现出管理的艺术来:重在质量。

  只要一个月有一篇稿件上了封面故事,无论是否完成一万字,都能拿到5000元,此外本月其它发表的稿件,待遇将另行计算。曹健采取此法鼓励出精品,出有影响和有深度的独家稿件。“尊重他们的劳动价值和关心他们的成长才是真正的呵护员工。”曹健说。

  曹健对自己的队伍要求非常严格,对记者和编辑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强调用心与用力。一个大标题错了,每字扣600元,内容错了,每个字扣10元。发稿坚持三审制,校对则坚持四审,直到进厂前还要有专人再把一次关。

  曹健说,如果读者在一本权威刊物中读到错别字,那么你的公信度就会受大极大怀疑。

  不同于大多数媒体无需每天坐班的工作方式,曹健要求他的记者编辑上下班要打卡,出去采访要向部门领导报告。

  曹健认为,杂志社是一个有特殊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曹健的团队里工作,必须适应这种文化。他强调个人能力,但不鼓励个人英雄主义。他更重视团队的整体操作实力。

  品牌打造

  在工作中,曹健发过两次很大的脾气。

  一次是曹健再三强调要将文章写得干净洗练、可读性强,每篇文字压缩在两版内,然而编辑却仍一次次将艰深冗长的文章送上来。曹健按捺不住火气,亲手撕毁了办公桌上的所有文章。

  从此,编辑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还有一次就是著名的焚书事件。

  事情源起于一个外人看来甚是简单的页码拼版错误。其实这种页码拼版的错误在中国媒体经常出现,常规做法就是事后发个更正通知。当时有很多员工建议曹健采取这种“更正通知”的形式来处理此事,但曹健说,“我们必须对读者负责,如果知道错了不立即改正,这将使读者对我们的杂志失去信心。他们会认为我们缺乏应有的严肃职业精神,没有职业精神的公信力,作为被称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基础”。

  曹健决定加班加点重新拼版印刷,和时间赛跑,保证按时将杂志送到读者手中。

  烧书当天,曹健要求所有员工必须到现场去,在焚书之前简短的讲话中,曹健说:“海尔的张瑞敏砸烂了不合格的冰箱,这种超人的质量意识成就了今日的海尔,现在,我要你们每个人亲自烧掉一本杂志,我们要么不做杂志,要做就必须做全中国最好的杂志。”

  在杂志社独立的办公大院内,曹健点燃了焚书的第一把火。烈火滚滚之中,一千多本崭新的杂志化为灰烬。所有人都感到最深的触痛。

  这就是曹健。他宁愿选择用这种近乎自虐的方式,昭示某种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力量。

  这把火也点亮了《IT时代周刊》在读者心中的品牌。

  曹健说,既然是高起点、国际化,就必须使这本杂志成为一本经得起自己推敲、经得起同行推敲、经得起读者推敲的精品杂志。

  在《IT时代周刊》的“内容风暴年”,整本杂志几乎实现了零错率。

  对《IT时代周刊》的市场价值和卖点,曹健有着清晰的认识。

  《IT时代周刊》的读者都是有高文化修养的经理阶层、政府官员、金融系统、白领人士,他们的时间有限,怎样获得他们的阅读时间和兴趣?最重要的是刊物要有实际的价值。

  “卖报纸,卖的是独家新闻;卖杂志,卖的是独家见解。我要做的,就是一本卖独家观点的杂志。文章要求新锐、可读、前瞻。”

  曹健对稿件的要求必须达到“三化”:新闻纵深化;分析应用化;表述娱乐化。

  为了实现表述娱乐化,曹健不断让他的记者了解重要读者的阅读时间和习惯,要求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在处理文章时力求轻松、诙谐,不能晦涩呆板。一手狠抓杂志内容深度,另一手下大力气抓文章内容的叙述风格,追求高度的可读性,力求一扫笼罩在财经杂志上空的艰深、晦涩的阴霾。

  曹健对于财经媒体的图片应用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现在专门调出一位资深的文字编辑负责图片编辑工作,寻找和制作与每一篇文章相应的图片。目前已积累了近2000多张图片,还在不断购买一些。

  曹健说一本杂志要看什么?就是要看它的设计、文章以及文章标题所传达的独特的见解。杂志的封面不仅是杂志的“门面”,更是总编辑思想水平的具体体现。

  每一期杂志的封面,曹健都是坐在美编身边,亲自指导美编调整修改的。很多时候工作到半夜。他是杂志封面名副其实的美编兼策划。的确,《IT时代周刊》在每个细节处都流露出曹健的风格:激情、明朗、而又品质感十足。

  有时静静注视《IT时代周刊》的封面,我总会深深感动,并搅拌着微微心痛。那是一种由色彩、体积和姿态所构成的符号力量,这股力量直接甚至有些粗暴地撞击心扉,这种震惊,跳跃了最初感性的视觉惊讶,径直抵达重大商业事件的心脏或是不为人知的软肋,给予厚重的拍打,是杂志主旨和灵魂的高度浓缩和铭写,也表现了总编喷薄深邃的思想和情感。简单的背后,是本质的彰显、真实的彰显、内心的彰显,它由曹健及其团队的智慧、热情和生命力来支撑,而非美女或名人头像。

  曹健将2004年定为“读者年”。那就是一切为了读者。不但会进一步把内容做精做细,强化文章阅读的愉悦性,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把“内容为王”的品质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而且更加强化服务意识,一切以读者为中心。除了进一步做好邮局的征订外,还要加大自办发行的力度,让目标读者群在任何地方(包括港澳)随时都能看到和买到《IT时代周刊》,做到无孔不入。

  没有管理不可能造就一个名牌企业,曹健如是说。他所推行的办刊理念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已卓见成效。

  曹健时常阅读商业管理、财经、营销方面的书籍,不过对他而言,所谓的“××管理模式”仅起到参考作用,永远不会是企业对所面临问题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别人的经验只能是借鉴,借鉴不等于模仿,更不是复制,“成功是不能复制的,能复制的绝不是成功”,他说。

  目标明确,头脑清晰,曹健的每一步走得塌实稳健。

  随着杂志影响力的扩大,很多机构闻风而动,愿意与《IT时代周刊》合作,但被曹健挡住了。“在刊物的影响力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前,一定要沉住气”,按兵不动的曹健自有他的打算:

  “预计一本财经品牌杂志打造成功至少要投入1000万人民币,而我们已经投了400万。现在任何浮躁的想法都不应该有,很多媒体就是在赢利这个问题上操之过急,而丧失了成为一个品牌媒体的绝好机会。”曹健说。

  目前,众多国际化大客户都在考察研究曹健和他的杂志,许多大企业在《IT时代周刊》投放了相当数额的广告。不过,曹健对广告客户也会有所选择,因为广告客户也是杂志档次的标志。

  两年多的摸爬滚打,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不光是资金的投入,更主要是精神的劳累、心情的如履薄冰。但曹健和他的团队还是在艰辛中得到了刻骨铭心的体验:财经媒体要从国际视角去关注中国市场,从目标读者群的角度去挖掘业界的热点问题,才能做出新闻背后的故事,才能做到人无我有的新鲜独特,使之在众多媒体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曹健的舞台

  《谁让华旗在死亡路上百米冲刺?》一文在《IT时代周刊》上刊登后曾引起巨大反响,数家媒体予以转载。而后当事企业雇佣写手在网上发布文章指责曹健,并造谣中伤。在一片争论声中,一位网友的话令人深思,“曹健最大的弱点是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与道德底线,否则一定不会像今天被人肆意指责,曹健最大的错误是站到了华旗的对立面,否则他可以收到3000元,并且得到承诺,只要写对朗科不利的文章每个月都有小费!并且可以隔三差五到北京小聚,曹健是孤独的。因为华旗中伤,朗科不敢接近,人为什么会孤独?因为要么最优秀,要么最下作,曹健自然最优秀,曹健没错,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与淋漓的鲜血。更何况是已经乌烟瘴气的IT界?”

  当然,这场争战的硝烟早已散尽,曹健和他的团队,却变得愈加坚强。就像音乐总是出现在最沉寂的时候,历史总是重现在最破败的地方,曹健和他的杂志总是存在并强烈在,最需要他们的时代。

  在我看来,曹健是一个知道局限的人,所以他的思想深邃;曹健是一个知道微弱的人,所以他的杂志精湛。与其说他是个媒体人,不如说他是个马拉松选手。他每出一期杂志,就是每跨出一步,就是对自己的勇气、体能、技术、忍受力、孤独感等诸多方面的考验,也是自豪。他有着运筹帷幄的眼光和魄力,却因他是性情中人而不适合投身政治。感性本该是曹健性格的主流,却在沉重的压力下,变成了花絮。

  在很多人眼中,曹健已经是媒介的巴顿将军了,他创造了一个神话,而他本人就是神话中那个点石成金的人。但曹健自己并不这么想。他总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感怀。不过当我问及他未来准备做的大事时,曹健显得十分低调,“我希望把每件小事做到最好,那么串起来就是大事。”

  不对主流问题失语和缺席,这是一个媒体挺进主流,影响主流的关键。如何在纷繁复杂、喧嚣混乱的业界辨析出、把握住、其中少数的重要主流问题和话题,是媒体真正功底所在。这也是目前曹健考虑最多的问题。

  曹健的杂志在华泰宾馆的三号楼,是一幢独立的三层小楼,如此规模对于一家杂志社来说算是相当不错了。曹健把朝南阳光充足的办公室全让给了采编人员,而他的办公室则是朝北。

  曹健的办公室宽敞、简约,且一尘不染,硕大的书柜与大班台椅相对,卫士般守护着他,他喜欢这里,每当他心情沮丧或倍感压力时,只要关上门稍坐片刻,他的心境就会渐趋平静。很多时候,我觉得曹健的办公室是玻璃做的,是完全透明的。他知道很多人很多双眼睛在注视着他,这更使得他灵感四射、激情洋溢,对于一切压力和困难一笑而过。

  我知道,当一个人前有大山后无退路时,他就开始有故事了。

  曹健长袖善舞,需要的舞台很大。

  《IT时代周刊》已成为曹健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舞台。

  不久以后,曹健将站在这个他亲手搭建的高地上,鸟瞰自己走过的路,豪情万丈,就像他最欣赏的《岳阳楼记》里的那句名言,“余观夫巴陵盛状,含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作者简介:

  何菲,1977年生于上海,沪上知名专栏作家。出版个人作品集《快乐离婚》、《无边风月》,散文合集《上海女人:永远的小资情怀》、《上海男人:与野性擦肩而过》、电视连续剧《新七十二家房客》等。对都市情感、社会形态等有感性独到的见解。现为上海电子出版社编辑,兼任上海《采风》杂志社记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