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徐而缓
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
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今天,请跟着国学大师徐而缓学中医,保你全家健康,过贵族化生活,永不受骗——
《中药学》之《引经药》
中医认为,疾病都是有一定归经的。无论是何种疾病,都应归属于某个脏腑或某个经络。在治疗上,应针对疾病所隶属的脏腑及经络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长期探索中,发现某些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能选择性起到主导治疗作用,中医称这些药为引经药。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至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入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夕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怀牛夕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时,常加入怀牛夕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不同的引经药能引导方剂中的诸药到达不同的经络、脏腑,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所在病位及经络,选用适当的引经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常用引经药:
1引药达额头:白芷。
2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3.引药达目:菊花。
4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荑花。
5引药达颠顶:蒿本。
6.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7.引药达上肢:桂枝、桑枝(达左上肢:桂枝,达右上肢:桑枝);
8.引药达颈部:葛根。
9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10引药达腰部:杜仲、川断。
11.引药达胸部:木香、砂仁。
12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13.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14.引药达任脉:龟板。
15引药达督脉:狗脊。
16.引药达入皮肤:蝉蜕。
17引药入胃:半夏。
18引药入肺:桑白皮。
19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20.引药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21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22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23.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24引药下行:牛膝、代赫石、旋覆花。
25.祛一切风:清风藤。
26调合诸药:甘草。
注:藁本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是3-丁基苯酞、蛇床酞内酯,还含有萜类、香豆素类、苯酞类、烯丙基苯类等。
1.藁本乙醇提取物和中性油均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2.藁本中性油还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
3.藁本所含的丁基苯酞是藁本抗张血管、改善脑部微循环、抗心肌缺血缺氧的活性成分。
中医必备: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 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 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 引药入病所
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四、 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五、 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六、 引气上升
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日本学者报道,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
七、 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八、 引邪外达
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九、 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
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和药物功用,赵师归类整理了十二经脉常用的引经药
1.藿香可散脾经伏热。
2.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解胃肠之寒邪,破积滞与癥瘕, 祛风湿、通络止痛,尤其对寒伤腹痛效果显著。可引药人骨对增生性脊柱炎效佳。且本品善走不守,与通草相伍,其用量威
灵仙10~15g、通草3 ~6g为宜。能宣通经脉,能使九窍通利, 临证凡见窍道之疾, 均可选用之。
3.连翘可清十二经伏热。
4.龟板走任脉,鹿角走督脉, 一阴一阳。
5.鹿角霜、补骨脂、肉桂可温奇经之阳。
6.紫石英为调补奇经之要药,温肾入血,暧而不燥,可鼓舞肾气。
7.鹿含草能补任督精血,为通补督脉之要药。
8.鹿角和白薇相伍可治疗无名发热, 一通督脉, 一通任脉。
9.沙苑子、川断、杜仲补养肝肾,可调养奇经。
10.蛇床子解毒燥湿,善走阴部。
11.白芥子可祛皮里膜外之痰。
12.香附生用上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炒黑则止血; 童便浸炒则入血分; 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妙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热水炒则入血分而润燥。
13. 虎杖、生山楂化瘀通络, 与白花蛇舌草合用有较强的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
14.车前子小量(30g以内)有利尿之功,大剂量(30g以上)有缩尿、醒脑、开窍之功。
15.路路通祛风通络,可载药通行十二经。
16.桂枝能引药至膀胱经。临证体会,凡见前阴之疾,均可在应证方药中稍佐l~3g,可引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17.竹茹一药,为平和寻常之品,其性甘微寒,清热止呕, 涤痰开郁, 能通诸经入百络, 有引药达病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