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道教的“三命三天理论”

(2017-04-14 15:18:45)
标签:

文化

历史

中国道教的“三命三天理论”

(中国安徽)徐而缓

我把中国道教的修身养性理念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我命在天不在我”。第二阶段:“我命在我不在天”。 第三阶段:“我命在我亦在天”。

不妨把先秦以前的中国道教,称为中国道教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道教信奉的是“我命在天不在我”。简称“惟命是从”时期。

秦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秦的存在时间较,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即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但是,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它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所以,“百代都行秦政之法”。

秦国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洛阳)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接收周朝在关中的领地。

秦始皇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中国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

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国祚共十五年。

在秦以前,中国历史上还有漫长的文化发展时期。比如说,夏、商、周时期,甚至更早的葛天氏、居巢氏时期等等。那时,中国已经存在原始意义上的宗教——道教。从安徽巢湖含山县出土地的“玉龟版”、“玉龟策”可以说明,距今6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人们已经拥有“四方”的概念,即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天圆地方的概念。虽然他们的一些观念并不正确——如“地方”,但是,在当时这些观点仍然算是最先进的。

第一阶段的中国道教,算是原始意义上的道教。先秦以前的道教,可以称为“先天道教”。先天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掌握在大自然手上,而不是在自己手上。他们认为,自然的力量太伟大了,人类根本没有办法应对大自然的风火雷电雨雪,人类根本无法战胜瘟疫病魔。他们受自身文化的约束,没有什么科学文化知识,只能靠巫婆、巫师、巫术、占卜、祷告、祝文、符号、咒语等来祈祷苍天、大地、神灵,来帮助自己,以期获得好的命运。这一时期的中国道教,以“天”为大,楚简上说:“有象混成,先天地生;清寥,独立不亥,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折,折曰转,转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天有大,地有大,道有大,王也有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道德经》上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始道教的这种理念,表现在当时人们的行为上,有这样一表现,如:信道的人,不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不敢过分地与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做斗争,他们崇尚自然,不逆自然。因此,老子的观点中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老子《道德经》

翻译过来就是:天下都说我道大,大到无形,只有大形,所以能成无形;若有形,早已成为细小了。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慈爱所以能勇武;节俭所以能宽广;不敢处在众人之前头,所以能成为万物的尊长。现在有人割舍慈爱而搞勇武,舍弃节俭而搞大规模行动,舍弃退让而搞领先,就会死亡。那慈爱,用于作战就可取胜,用于守卫就会坚固。天将建立之事,则以慈爱去卫护它。

而其中,有个“俭”字,虽然长期被人们重视,却也长期被人们忽略了。“俭”,有爱惜物力、不浪费财物的意思。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希望后人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约束自己,朴素至上,不浪费。 韩非子也说:“俭于财用,节于衣食。”这些观点,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而“俭”的观点,还有一部分,长期为人们所忽略。那就是“少吃俭用”。“少吃”之俭,是指吃得少,少吃东西,以利于身体健康。道家、道医认为,多吃东西,是一种浪费。而少吃东西,则是一种节俭。而且,口为地,鼻为天。从嘴巴里进去了太多的食物,就会让修炼的人,过早进入“坤”,离“乾”就越来越远了——也就是吃太多东西的人的寿命就越来越短了。鼻为天道,即呼入的空气越多,吐出来的越少,就能吸天地之精华,合万物之灵气,延年益寿,与天地同寿。所以,道家的“俭”,是指少吃东西,以期长寿。

“俭”还有“省吃俭用”的意思。省,就是原本物资并不丰富,只能计划着使用。如粮食不多,得省着吃;布匹无多,得省着穿。古人把天当作神,天能决定人类命数。“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就已流行。考古所见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受命于天”的刻辞,屡见不鲜。这就说明早在殷周甚至更早的时期,“天命观”就已经存在了。

《易经》上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里的“命”,后人注释为:“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

《性命圭旨》上说:“道之在天地间,成仙作佛者,历历不可以指数也。伏睹总仙之传,始知自古以来冲举者十万余人,拔宅者八千余处。奇若子晋之骖鸾、琴高之控鲤,寿若李脱之八百、安期之三千。或住世而留形,或厌世而尸解。复有道成而隐,但为身谋,不肯遗名于世间者、岂胜道哉?是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或隐或显,宁具知乎?”

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先秦以前的人们,他们相信的是:神是神,仙是仙,从天上下到人间的神仙,与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下凡到人间的神仙,通过修炼可以升天。普通人,即使修炼也不能成仙。秦始皇修炼而不得成仙,就是例证。

古人认为,人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死生寿夭、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货殖营利,都取决于冥冥之中自己的那个“命”,决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他们把这种力量统一称为“命运”。古人的这种“命运观”,源远流长,由夏经商历周,到春秋时期,还体现在孔子身上。

孔子曾受教于老子。受老子影响,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富贵贫贱完全与高悬于天的命运密切相关,绝非尘世碌碌众生的力量所能改变。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有一次,宋国的桓魑想谋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而孔子的弟子子夏更是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以上所说的先秦以前的道教,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阶段。徐而缓把这个阶段的道教简述为一句话,即:“我命在天不在我”。

而之后的道家人物,如左慈、魏明阳、扁鹊、华佗、张仲景、董奉、葛玄、郑隐(郑思远)、葛洪、魏华存(天柱山南岳魏夫人)、陶弘景、孙思勰、司马承祯等,他们的修身理念,已经有所精进,他们信奉的是“尊道贵德,修炼长生”。徐而缓把从春秋战国到唐代这一时期的中国道教,称为中国道教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国道教可简述为一句话,即:“我命在我不在天”。

先秦之后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道教徒们,在原始道教的基础上,将道医进化成了中医。中医的形成、定型,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没有“之一”。它的形成,对人类的意义,超过人类史上的任何科学发明。

道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的道教徒,同时,他们又是口尝百药,为人治病,救死扶伤的人间慈父、江湖医生。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董奉、陶弘景、孙思勰等人,就是中国道医的典型代表。东晋时期的葛洪,他的医术、医方、医技,主要传自左慈、葛玄、郑隐等人,在总结前人的医学基础上,他钻研道教,研究医学写出了《肘后方》、《抱朴子》等著作。

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他在《肘后方》中,最早记载了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的方法。“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他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

葛洪是中国道教最早的一个教派——即天柱山混元教派的集大成者。他师从于天柱山郑隐,郑隐师从于天柱山葛玄,葛玄师从于天柱山左慈。

西晋太安元年 (302年),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晋永兴元年(304)葛洪加入吴兴太守顾秘的军队,任将兵都尉,与石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次年石冰事件平息,葛洪不愿争功邀赏,辞官往洛阳搜寻炼丹制药之书。又因陈敏盘据江东作乱,归途断绝,遂流落在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葛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不论战功。”但因“正遇上国大乱(指“八王之乱”),北道不通,而陈敏又反于江东,归涂隔塞”。在此去留两难之际,恰逢其故友嵇含为广州刺史,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矣”。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 ,以女儿鲍姑许配。建兴二年(314),返回家乡,隐居深山继续从事《抱朴子》的创作。

建兴四年(316年),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年~334年)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太宁三年(325),友人干宝力荐他任散骑常侍领国史,坚持不去上任。后因生活所迫,再出任咨议参军等职。及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

咸和二年(327),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经皇帝允准后,遂南行赴任,途经广州,会晤刺史邓岳。邓告诉葛:其辖地的罗浮山有神仙洞府之称,相传秦代安期生在此山服食九节菖蒲,羽化升天。邓岳表示愿供他原料在此炼丹,葛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其间,邓岳拟任葛洪为东莞太守,葛辞不就。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因从学者日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年),享年81岁。

相传葛洪夫妇还曾在南海西樵山和广州越岗院(即今三元宫)研究炼丹术和医学,并常行医于百姓之间。葛洪一生著述颇丰,《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该书分内、外两篇。内篇20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抱朴子》的问世,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的陶弘景,生活在公元456—536年之间。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陶弘景还曾编过一本书,非常重要,叫《养性延命录》,其中有这样一些话:

“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杂食者,百病妖邪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得一二百年寿也。

房中术则认为:“还精补脑,可得不老矣。”“施泻之法,须当弱入强出何谓弱入强出,纳玉茎于琴弦麦齿之间,及洪大便出之,弱纳之,是渭弱入强出。消息之,令满八十动,则阳数备,即为妙也。”“弱入强出,知生之术;强入弱出,良命乃卒。此之谓也。”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的这些文字,强调的不外乎一句话,即:“通过后天的修养,经过我们自己的适度调节,合理吐纳、导引、进补、戒食、服气、导引、按摩、御女损益(即房中术),可以延长我们的寿命。”

葛洪、陶弘景们的这些中医理论,是先天道教“惟命是从”之后的一大进步,他们让中国中医理论,从第一阶段的“我命在天不在我”,进入到了中国中医理论的第二阶段,即:“我命在我不在天”。他们认为,人定可以胜天,经过自己的内修、外修,人定胜天,可以与天地同寿。

葛洪和陶弘景都活了81岁。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食品、物资相对并不充裕,社会动荡,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他们能到81岁的寿命,已经算相当了不起了。

先秦至唐之间的道家,凭借自正、自化、自生、独化等哲学思想,建立起“我命在我”的生命主体论,主张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奋进不息,无畏拼搏,直至到达与道和真的终极境界。他们并不认可前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开始对天命思想进行否定。

《西升经·我命章》更是直接说道:“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对此,唐代李荣说:“天地无私,任物自化,寿之长短,岂使之哉!使由人行有善有恶,故命有穷通。若能存之以道,纳以之气,气续则命不绝,道在则寿自长,故云不属天地。”《真气还元铭》坚信:“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于天。”《谷神赋》里也说:“养神在心,不死由我。”《修真十书》卷二十五《天地交神论》指出:“人生天地之间,本终于天寿,若不知回忌之辰,而有万死之因,非天地所杀,乃人所自杀也。”可以说是一语中的,道破“我”的角色在延年益寿过程中的重要性。

早期道教关于人的“放任天命、唯命从是”阶段,是建立在人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基础上的,同时,又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很差,人们对大自然谈不上什么改造,面对洪水、猛兽、疾病,总是显得有些无可奈何。因此,先秦以前时期的中国道教,尊奉的是“我命在天不在我”。而中国道教从两汉到唐朝,因为古圣先贤们的不断探索、总结,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与精少不断丰富,中医得已形成,于是,中国道教关于生命科学的理论,升华到了第二阶段,他们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

这里举个例子,诗仙李白是天柱山上清派的第十五代传人。李白的人生观,是典型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因此,他风流倜傥,行动自由,每饮心醉。李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唐代人们更多的还是奉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朴素唯心主义哲学,他们认为:人的生命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我想活多长寿命,就活多少寿命。生命的长度并不重要,生命的过程比生命的长度更加重要。于是,李白游侠、游仙、放任不羁,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李白才大叫: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两汉至唐代期间的“我命在我”的世界观,不仅影响到了李白,还影响到了现代诗人海子。一方面,海子认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另一方面,海子可以为陌生人祝福,却没有勇气为自己祝福。他认为自己的幸福不应该也不可以来自庸俗的生活,任何来自身体感官的快乐都是对生命意义的亵渎。因此,海子可以宽容世俗中的人们,他歌唱生命,歌唱生命的痛苦与死亡,但他从来没有试图把自己的灵魂和肉体结合起来,他也从来不愿赞美自己的肉身。根本原因在于,海子童年生活的地方,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那里盛行着中国道教最早的“混元教派”——这种教派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所以,海子并不看重自己的肉身,他在歌唱生命的痛苦与死亡的同时,并不想走下自己在精神王国的“王位”,他一心想成为理想生活的“布道者”,但面对世俗生活,他情愿放弃自己的肉体,结束自己短短的生命。

其实,道家的“我命在我”观点,首先是对儒家、墨家与佛教天命观的否定。儒家认为“我生不有命在天”(《书经》卷三《商书·西伯戡黎》);墨家“尊天事鬼”(《墨子》),道家则与此针锋相对地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它强调了生命主体的能动性:个人生命能否永恒,并非由外在的东西决定,而是取决于内在的自觉意志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积极意义在于:唤醒了人们长期被儒家墨家的天命束缚的自我意识,在承认君体的前提下,给个体自由发展保留了一个空间,使个体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不难发现,“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点,过分强调了人力,忽略了环境的作用,忽略了自然的力量,因而显得过于偏颇。所以,从宋代开始,国人开始反思“我命在天不在我”与“我命在我不在天”,于是,中国道教进入第三阶段:“我命在我亦在天”。

如果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观念,是对早期道教“我命在天不在我”观念的否定的话,那么,“我命在我亦在天”观念,是对“我命在天不在我”观念否定之后的再肯定。这就像中国道教阴阳双鱼的走势一样,走着走着,弱阴又走到盛阳的顶上来了,否极泰来,新的一轮万物生长将将开始。

这个阶段的中国道教们认为,既要合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又要借用自身的力量,内外兼修,才能与天地同寿。所谓法由心生,亦由外取。于是,后世道教学者提出:

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语实堪听。

若言九载三年者,尽是迁延款日辰。

大药修之有易难,也知由我亦由天。

徐而缓把中国道教的修身理念,共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我命在天不在我”; 第二阶段:“我命在我不在天”; 第三阶段:“我命在我亦在天”。由于这三个阶段的命名中,各有一个“命”字与“天”字,合起来共有三个“命”字、三个“天”字,所以,我将之称为中国道教的“三命三天理论”。

中国道教的“三命三天理论”,根本目的是实现对自身的管理或管控。因此,《道德经》上才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我命由我亦由天”,是人间道教观念的升华,是中国道家哲学的最高境界。这种哲学观认为,人不可以过分利用大自然,不可以破坏大自然,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人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动物与植物,合理利用大自然,在修炼自身的时候讲究“我命在我”,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强调“我命在天”,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命在我亦在天”观点。这一观点,必将影响更多的中国人与未来世界。

2015年11月4日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