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志摩空难时随身携带的陆小曼画作至今仍在

(2016-08-27 20:34:59)
标签:

文化

分类: 而缓文摘

浙江省博物馆最近推出了“金石书画”展第一期,其中占据展厅最佳位置的一件展品是民国名媛陆小曼的一幅山水长卷。这幅画卷有着非常传奇的经历。首先该卷卷末有陆小曼的丈夫徐志摩向当时北平的名流征集的数篇题跋。此外,该画卷还被徐志摩1931随身携带飞赴北平,途中遭遇空难但因置于铁匣之中而未损毁。历来一直流传徐志摩此次赴北平有去与旧情林徽因相会之意。不过徐志摩携带此画则明显有找北平的旧交征题之意,而林徽因也是一位非常擅长书画的才女,所以徐志摩即使要见林徽因,很可能也是请她题跋陆小曼这幅画,颇有秀恩爱的意味。闲话不提,让我们先来欣赏下陆小曼这幅画卷吧。

 [转载]徐志摩遭空难时随身携带的陆小曼画作,仍保存至今(人文展览参观记之六)


陆小曼设色山水长卷局部一

 [转载]徐志摩遭空难时随身携带的陆小曼画作,仍保存至今(人文展览参观记之六)


陆小曼设色山水长卷局部二

 

此画卷尺幅共长2.5米,而且也并不代表陆小曼在国画上的最高水准,这里就不全部展示了。而画卷后徐志摩为其征得的第一批题跋则非常有趣,值得仔细玩味。

[转载]徐志摩遭空难时随身携带的陆小曼画作,仍保存至今(人文展览参观记之六)

第一篇题跋是邓以蛰(邓石如后代、邓稼先父亲,美术史大家)的,他还是这幅画的裱画人,因而几乎全是赞词:

   华亭端的是前身,绿带阴浓翠带醺。肯向溪深林密处,岩根分我半檐云。

   辛未夏日志摩来自沪上,一日携此函相示。予讶为谁家杰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

予复问曰:“予不见小曼仅两年。今已可作此巨构,能不令人叹服耶。”志摩托予为之装池于都旧市厂。既成。爰系一绝而归之。

   老钝蛰并识于北平寓庐。

 [转载]徐志摩遭空难时随身携带的陆小曼画作,仍保存至今(人文展览参观记之六)


第二篇题跋是胡适的。因为该题纯是楷书体,这里就不具体过录。其意思也甚明,就是希望陆小曼要师法自然,去画真山真水,而不要仅是学习临摹古代的山水画。有意思的胡适在跋语最后“博小曼一笑”的“小曼”前空了一格。这种抬头以示尊敬的方式一般只用于长辈,而且既然要空就应该都空,胡适这段跋语三次提到“小曼”只空了这一处。当然,胡适并非旧式学者,跋语中的打油诗也作得全无诗味。想来,胡适空这一格也就是为博陆小曼一笑吧。要知道陆小曼嫁给徐志摩之前曾被胡适追求过,后来胡适夫人江冬秀醋劲大得连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婚礼都不让胡适去,不愿其多见陆小曼一面……从这些背景来看,胡适对陆小曼画作的指摘似带酸意。

胡适之后的题跋则多是回护陆小曼而不同程度地与胡适论画观点进行商榷的。

[转载]徐志摩遭空难时随身携带的陆小曼画作,仍保存至今(人文展览参观记之六)

[转载]徐志摩遭空难时随身携带的陆小曼画作,仍保存至今(人文展览参观记之六)

 

杨佛杏跋:

    手底忽现桃花源,胸中自有云梦泽。造化游戏成溪山,莫将耳目为梏桎。

小曼作画,适之识其闭门造车,不知天下事物皆出意匠,过信经验,必为造化小儿所笑也。质之适之、小曼、志摩以为何如。

二十年七月廿五日 杨铨

 

贺天健跋:

    东坡论画鄙形似,嬾瓒云山写意多。摘得骊龙颔下物,何须粉本拓山阿。

辛未年中秋后八日 天健

 

梁鼎铭跋:

    适之先生说“画山要看山,画马要看马。闭门造云岚,终算不得画”,自然口不对心。如果不看山不看马不得已而不免闭门造云岚,那就闭门要闭得紧,无论什么人不许进来。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家里说一句话,就是不要学某人某派的画。只是要有我自己。虽然不像山不像马,确有我自己名这里就得了。适之说“小曼聪明人”,我也如此说。她一定能知道的。适之先生认为如何?说一句话,道看山画山、马画马,是画的自己的山、自己的马,否则何不去照相,何必画。鼎铭

 [转载]徐志摩遭空难时随身携带的陆小曼画作,仍保存至今(人文展览参观记之六)


最有意思的是陈定山不仅作了题跋,还画了一幅俏皮的小画。画上寥寥几笔勾勒出一支柳条上的知了和柳树下的青蛙,而在知了和青蛙之间画了一只蜻蜓。作者在画上落款:“两部鼓吹,蝶道人戏笔。”虽然前贤已有不少文字谈及浙博展出的这幅陆小曼画卷及题跋。但陈定山的这幅画跋似乎一直未见关注。以笔者揣测,陈定山是以蝉噪蛙鸣来暗喻邓以蛰的过誉和胡适的偏颇,希望陆小曼不要受其影响。或许画中在“两部鼓吹”影响之下的蜻蜓正是陆小曼的象征吧。陈定山的微言大义基本是用画来表达,其文字跋语则温柔敦厚得多:小曼天性颖悟,予常劝其学画。曼谢未能。闲尝过莅,辄观涂抹,然无师承。予学力又浅,不足为小曼师也。今年春,予居湖上,三月归。访小曼,出示一卷,居然崇山叠岭,云烟云气缭绕楮墨间。予不知小曼何自得此造诣也。志摩携此卷北上归而重厝。居然题跋名家缀满纸尾。小曼天性聪明,其作画纯任自然,自有其价值,固无待于名家之赞扬而后显。但小曼决不可以此自满。为学无止境,又不独为画然也。蝶野

 

此次展览除书画外,金石碑帖的展览也是一大亮点。其中有一件有嘉庆年间叶志诜、严可均跋、咸丰年间朱善旂跋以及启功于1978年跋的旧拓天发神谶碑,非常精彩。[转载]徐志摩遭空难时随身携带的陆小曼画作,仍保存至今(人文展览参观记之六)



[转载]徐志摩遭空难时随身携带的陆小曼画作,仍保存至今(人文展览参观记之六)

启功这段跋是在“文革”刚结束不久题上去的,也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我社新近刚出版了一种《启功对我说》。其作者陈荣琚正是从“文革”时期开始追随启老三十余年的弟子,书中就介绍了启老赠送其各种碑帖的轶事。

新中国成立后私人藏品基本都流向公藏,公藏文物则不再会让私人题跋,因而启功这样的当代大家和前代名家题跋共存的文物其实非常少见。这件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属私藏的碑拓如今也进入浙博。对启功书艺与生活感兴趣的话不妨入手这本《启功对我说》。

 

      (文/熊无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6a2f8820102wwky.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