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徐博客二章

(2015-02-27 21:31:46)
标签:

旅游

分类: 而缓文摘

老徐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59824727

                  地上看泉州

朋友去闽南旅行,回来对泉州赞不绝口。那个曾经的东方第一港,遍地是骑楼,窗户呢要么南洋风,要么西亚风,姑娘们居然多是白皮肤大眼睛,在一条街上不但有教堂、道观庙宇、清真寺,还有妈祖庙,既特别又很和谐。尤其是至今还保留着大片“白石基、红砖墙、翘脊顶”闽南传统民居的老城区,晃悠起来真是让人着迷。嗯哪,这样的好地方,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告别了台风常来光顾的七八月,天清气朗的泉州此时正是旅行的最好季节呢。

位于福州和厦门之间的泉州古称“刺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主体居民是来自中原的河洛人,因西晋年间五胡乱华而衣冠南渡定居此地,隋唐之后因港口开放而日益繁华,宋元时期更是被誉为“光明之城”、“世界第一大港”,可谓“涨海声中万国商”。而这里民风也堪称表率,宋代大儒朱熹就曾为泉州写下了“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美之辞。

都说是“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是历史爱好者的宝地,开元寺的东西双塔、弘一法师的承天寺、清源山的老君岩、通淮的关岳庙、“温陵圣庙”天后宫、伊斯兰的清净寺、摩尼教的草庵,还有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上的九日山祈风石刻群、崇武花岗岩古石城以及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宋代洛阳桥安平桥等等,哪个不是国宝级的文物胜景呢?

说了半天古,那泉州却不是停留在时光机里的城市。今天的泉州是福建省最富的城,国内多数运动品牌都出自这里。不过泉州人很低调,没有发了财就大兴土木破旧立新,远望仍旧是一片“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厝;泉州人也很厚道,那些举世闻名的景点不少是免费的,即使收门票也就是个五元十元。饮食男女们无比钟爱的泉州老城涂门街西街,有很多的老字号和特色潮店比肩而立,也有原汁原味的闽南小吃挑逗你的味蕾;而对于文艺青年们来说,去文庙广场听一场免费的南音或者去老茶馆里一边品茗着地道的铁观音功夫茶一边欣赏着提线木偶表演,那都是必须的。

泉州是海港,当然去海边吹吹风是正经事。惠安崇武至秀涂的海岸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的海岸线”之一,在这条美丽的海岸线上,分布着至少12个金色的海滩,与细沙岩礁相伴,在惠安女眺望大海的地方,在向晚的落日余晖中,细细品味这个初秋,那心情想必十分美好吧。

刊发于2013年9月25日新闻晚报副刊专栏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3-09/25/content_4625.htm

                          神仙居里皤滩镇

过完“黄金粥”,看够了拥堵的车辆和人头,估计大伙儿都跟我一样,哪儿都不想去了。其实,这时候才是真正出门的好时候。巴菲特说得好,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都游怕了,游伤了,资深的旅者就该出门了。金黄十月,去哪里都是姹紫嫣红的美景儿伺候着,走远了耗不起,不如就到周边的山窝窝里于斑驳色彩中看个古雅的。对于怕见人的“后黄金周综合症患者”,浙江仙居的皤滩古镇显然属于治愈系景区。

江南的老镇,大多是一水儿的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再来点细雨空濛,水乡味道里有十足的古典范儿。皤滩古镇的兴起也源于水路的便利。早在唐代末年,这里便已成为永安溪上游一个繁华集镇,汇集了盐、布匹、山货、陶瓷等等往来物资,至明清则达到鼎盛时期,据说那时古镇每日停泊的商船超过500艘,真是壮观。皤滩的古屋傍街而建,是典型的前店后河模式,街道随着河道弯了好几弯,所以街道亦被称为九曲古街。

在这弯弯曲曲的街道中鳞次栉比密集着的是商埠、大宅、老屋,什么布坊、首饰局、酒肆、当铺、银号、邮号、米行、饭庄、茶馆、赌场、妓院等等,想想看,这样的深山古街上就有明、清各时期古建筑260多座,店面600多间,风格涉及浙赣皖几大流派,真是不简单。古街上也少不了大户人家,以长门堂和何氏里门堂存留最为完整。何氏里门堂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楼轩相连廊庑回环,雕梁画栋庭院深深,后花园还通着船埠。何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不少达官贵人、文人学士。而长门堂又称“贻厚堂”,其建筑尚有宋代之风。

这里还有一座胡公殿,是为纪念北宋名臣胡则而建的,胡则以整治钱荒、清廉爱民而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被江浙一带百姓敬奉为神。而胡则夫人陈十四娘娘正是皤滩古街人,故有“皤滩子丈(女婿)胡公帝”之说。胡公殿由三间正殿对着古戏台,两侧则厢房对峙。正殿和古戏台上有精美的石雕和木雕,正殿上的木雕为夫妻合雕,这一对“模范夫妻”应该就是胡则夫妇。

皤滩古镇之外两公里处的桐江书院,有“江南第一书院之称”,大儒朱熹曾数次莅临,为书院题名并遣子就学。桐江书院在历代屡毁屡建,现在所见这三透九门堂自然也是近年来修缮的成果。只有书院前面满畦的菜田,背后绵延的青山是亘古不变的风景,还有那朱熹当年手书的“鼎山堂”匾额。

刊发于2013年10月16日新闻晚报副刊专栏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3-10/16/content_803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