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龟换酒

(2015-01-25 21:11:06)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大家过招

李白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唐才子传·李白》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资,复请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唐代的李白与贺知章,是一对令人称羡的 “忘年交”。他们两人是在长安相识的,时间 是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当时,李白 奉诏入京,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见到李白,赞 赏李白的诗才,称呼他为“谪仙人”,热情地 邀请他到酒肆中去饮权充酒资,这就是历史上 有名的“金龟换酒”。两人边饮边谈,志同道 合,相酒。由于忘带银两,贺知章取下皇帝赐 给他的金龟,聚甚欢,成为挚友。事后,身为 太子宾客秘书监的贺知章,在唐玄宗李隆 基)面前推荐李白,唐玄宗金銮殿召见李白, 授李白翰林供奉。 李白与贺知章之所以成为挚友,一个重要原 因,是他们志同道合,都爱好诗文。贺知章(公 元659年~公元744年),字季真,“少以 文词知名。擢进士,累迁太常博士”。开元中, 因丽正殿修书使张说奏请,贺知章入书院,同撰 六典及文纂。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迁 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他为人旷达, 不拘礼法,晚年自号“四明狂客”;他善谈笑, 工书法(善草隶),其诗写得清新自然,为时人 所称道。作为晚辈的李白,由衷地敬重贺知章的 为人,欣赏他的诗文。李白(公元701年~公 元762年),字太白,自幼勤奋好学,具有诗 歌的天赋,他才华横溢,志向高远,诗文并茂, 其诗如天马行空大鹏展翅气势磅礴,自然奔 放。在贺知章的眼里,李白是一个从天上降下来 的奇才,因而十分器重,称他为“谪仙人”。 李白与贺知章之所以成为挚友,还有 一个原因,是他们两人都豪爽善饮,爱好 “杯中物”。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 对他们两人的醉态有着生动的描绘:“知 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 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 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饮中 八仙歌》中,贺知章名列第一,李白名列 第六。大概是因为李白是唐代最负盛名的 大诗人的缘故,后人把李白称为“酒仙”, 酒家还请人题写“太白遗风”的扁额和酒 旗,以招徕顾客。 朋友交往,有聚有散。天宝三年,贺知章因病告老还乡,舍宅为观,请 为道士,得到唐玄宗的准许。“少小离家老大 回”的贺知章,在离开长安时,受到唐玄宗非 同寻常的礼遇,不仅诏宅名“千秋观”和赐镜 湖“剡川一曲”,而且亲自赠诗饯行,还令太 子与在朝百官赋诗送别。贺知章之所以受到如 此礼遇,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受人敬重 的风流人物。对于贺知章的告老还乡,时任翰 林供奉的李白不免因挚友的离别而感到惆怅, 但天性乐观的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的诗中 却还是以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贺公的良好祝愿: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白鹅。 在贺知章告老还乡不久,李白因得 罪权贵而被玄宗“赐金还山”,浪迹江 湖。天宝六年, 李白至越中探访贺知章,惊闻贺老已于 告老回乡的当年在家中病逝,他怀着悲 痛的心情,赋诗《对酒忆贺监二首并 序》。 在《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中,李白 既回忆了与贺知章相识相聚时的那种惊 喜与欢乐的情景,又回忆了贺知章告老 回乡、荣归故里时的情景,并且深切地 表达了对贺老逝世的悲痛心情。从《对 酒忆贺监二首并序》中,我们可以了解 到,在李白心目中的贺知章,是一个富 有才华的风流人物,是一个难得的知己, 是一个豪爽善饮的忘年诗友。 李白这次重游越中,是乘兴而来, 本想与贺老欢聚,举杯畅饮的,但闻贺 老已死,他不免悲痛落泪,败兴而归。 贺知章与李白这两位唐代著名诗人,早已与世长辞, 化为尘埃。但他们的真挚友情,却因李 白的上述诗篇而得以千古流传,长久地 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贺知章他爱才若渴,热情提携诗坛后辈。当他身居太子宾客时,李白还是一个平民,诗才也只初露头角。贺知章读了李白写的《蜀道难》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两人年龄相差40多岁,但一见如故,对饮畅叙,结为忘年知已。那天,贺知章身上没钱买酒,竟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在身上的显示官品级别的金龟,换取酒菜,这就是著名的“金龟换酒”典故的由来。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一次从蜀地来到京师长安,秘书监贺知章久闻李白的诗名,现在得知他来到京师,便立即前往拜访,约他来到长安街上一处豪华的酒楼,饮酒论诗。
  二人上得酒楼,酒菜摆上之后,李白手执大觥,先敬了贺知章三大杯。贺知章素来善饮,如今一气喝下这三大杯,也觉有点禁受不起,但这李白连饮三大杯,却似没事一般,只是连声高呼:“好酒!好酒!”贺知章见李白如此豪饮,心想此人以后即使做不成诗友,也可做个酒友,心下便有了五分喜欢。
  酒至半酣,贺知章开言相询:“老朽听说居士(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之诗,极有才华,不知可否展示一二?”
  “哪里哪里!贺大人过奖了。李白写诗,只是率性而为,全无章法,难入大人法眼。诗没带在身边,不过我可以背出几首,请大人指教。”说着,李白就要店小二取来文房四宝,下笔如飞,不多时即将这次出川远游时所写的《蜀道难》一诗书毕,呈于贺知章面前。
  贺知章见李白此诗,不仅有对大唐壮美山川的尽情赞美,更有对当时藩镇势力日强割据称雄,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深切忧虑,不唯文才出众,更兼忧时儆世,识见过人,此时已十分佩服,只是边看边赞:“好!好!绝妙绝妙!妙绝妙绝!竟令我难以置评!”连连干杯。
  “大人,酒要醉了!”李白担心地劝道。
  “不会醉,不会醉!居士此诗,状蜀道之险出神入化,句句都能把人惊出一身冷汗来,句句可作下酒之菜,句句可作醒酒之汤,哪里会喝醉呢?”说着,贺知章见桌上之酒已尽,高声叫道:“小二,取酒来!”店小二闻声跑来,小心翼翼地回道:“大人,酒资已尽了。”
  “噢!哈哈!我倒忘了。”说着,贺知章去摸身边,却发觉没有多带银两,“酒兴正浓,怎可无酒?”他一眼看到身上所佩金龟,连忙解下来,“小二,且拿这个换酒来!”“大人,不可!此乃你上朝必佩之物,怎可换酒?”李白连忙劝阻。“别管它,酒逢知己千杯少。来,你我且开怀畅饮。居士此诗,怎亏你想得出来,非凡人所能道,直教人疑是谪下凡间之仙人也!”贺知章又高高地举起酒觥,“来!来!你我一醉方休,莫负今日之会。”
  这以后,李白李谪仙之名就在京城叫响了,贺知章金龟换酒、识拔才俊的佳话,也从此流传下来。


李白 (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少小离家老大回”,“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这些诗句成为中国诗词中的不朽之作,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今年是乡贤贺知章逝世1270周年,谨此纪念。
  一
  ●记者沈卫莉实习生胡洁菲
  实习生王诗琦摄
  一
  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4)隆冬,长安城里发生了一件相当轰动的大事——
  农历十二月二十(1月9日)这天,活跃朝廷四十余年、声名显赫的高官贺知章,突然上表请为道士。
  这一请辞很快获准,唐玄宗对85岁的贺知章的告老返乡作了周密安排,他的宅院即为道观,并亲笔题名“千秋观”;提拔贺知章的儿子贺曾为会稽郡司马,并赐镜湖剡川一曲。
  正月五日(1月24日),贺知章启程返乡,皇太子率百官在长安城东门外举行了盛大的欢送宴会,唐玄宗亲自赋诗道别,长安城里的官僚和知名文人悉数出席,包括李适之、李林甫、李白在内的群臣奉和赋诗。这次事件,后人誉为堪比兰亭集会,是中国文坛的千古盛事。
  至今,我们尚能见到由39人写就的《送贺秘监归会稽诗》的诗集,唐玄宗亲自为诗集作序。
  临行前,老诗人热泪盈眶,用颤抖的手举起酒杯,与送行者互道珍重复珍重。他知道,此行别离再无相见之可能。
  贺知章回到家乡后,《新唐书·贺知章传》这样记载这位高官的退休生活——
  “知章晚年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人’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未几,年事已高的贺知章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之间与世长辞,葬于城南九里山,时年86岁。
  二
  有关贺知章的生平,《旧唐书》说贺知章是“会稽永兴人”,《新唐书》则说是“越州永兴人”,永兴在萧山。
  贺知章晚年返乡有诗: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从诗中可知,他的早年和晚年,都是在镜湖畔度过。
  而且,在今天的绍兴城里,有贺知章的遗迹多处——市区劳动路上有贺秘监祠,隔壁有条学士街,是用贺知章官职命名。在绍兴宛委山的飞来石上,有唐宋以来题记三十余帧,传说为贺知章所书的《龙瑞宫记》摩崖石刻,共十二行,行十五字,为罕见的书法珍品。据考证,此摩崖石刻确为贺知章所书,原刻至南宋嘉泰间已湮灭。今天所见,已经宋清两朝好事者重刻,文中“秘书监”三字亦系后人所加。
  贺知章,生于初唐,长于盛唐,37岁时考中进士。至此,他从绍兴出发,走到了京师,曾先后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位皇帝,官阶从正七品到正三品。
  政治上春风得意的贺知章,还是干了一件“蠢事”。开元十四年(726),贺知章76岁,这一年,惠文太子去世,身为礼部侍郎的他奉命办理太子丧事,在负责挑选惠文太子出殡时的挽郎时,被认为不公允,那些屁孩当场争吵不休,贺知章见后居然登上墙内的梯子处理此事。此举被人讥笑为有失官体,被改授工部侍郎。
  贺知章无论为官、为文、为诗,还是于书法,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书法品位颇高,被誉为“唐草三杰”。只是,书法于中国古代文人,属于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往往被弱化为“末技”,他本人亦未加以重视,现留世的墨迹只有《孝经》和石刻《龙瑞宫记》。
  贺知章早有文名,由于御用文人的身份,使他在文学上没有特别的建树。他赖以在文学史上留名的几首佳作,多是在返乡之后,以短短几个月的归乡生活为据写就。
  这是他的幸抑或不幸。
  三
  贺知章交游极广,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布衣文士,都有交往。随便举几个他的好友,都是在历史上留有痕迹的名人——诗人张九龄、孟浩然、李白,画圣吴道子、书家张顛,等等。
  贺知章比李白年长42岁,李白自西蜀至京时,贺知章已经是朝廷老臣,李白尚是一介布衣,生活穷困潦倒。但是“诗狂”贺知章与“我本楚狂人”的李白惺惺相惜。
  唐人孟棨这样描绘贺李相见的情景,“贺知章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贺知章对李白的赏识不止于此,他将李白“言与玄宗,召见金銮殿”,在贺知章的极力推荐和宣传下,李白“名动京师”。
  这位高傲闻名的诗仙,因此对贺知章尊重备至。
  今天,翻阅《李太白全集》,其中为贺知章归故里的送行诗有两首,贺知章去世后的怀念诗有三首。“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可见李白对贺知章的感情至深。
  杜甫比李白小11岁,比贺知章小53岁。有关两人的交集,存世的材料并无记载,但是杜甫在《遣兴五首》中写道:“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
  杜甫还写有《饮中八仙歌》,八仙之首便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如此形象地描写贺知章,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令人猜测两人或许还是有一面之缘的。
  工部尚书陆象先曾对人说:“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适与李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