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鉴”是从现在预料到了未来的意思

(2015-01-25 20:55:58)
标签:

文化

历史

情感

分类: 大家过招

        郭子仪(697---781)是唐朝中期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他有着“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崇高声望和美誉,史书上称赞他说:“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富贵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李白(701---762)也是中唐时期人,是唐朝第一文化巨匠,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着“诗仙”之美誉,杜甫赞美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么两个时代的弄潮儿,据说有着很深的私人感情,那就是他们之间有着互相救命之恩。

        一首咏史的唐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咏叹郭子仪:“一代威名迈光弼,千秋知己属青莲”,字面意思就是说,李光弼尽管和郭子仪同属于中唐时期再造帝国的元勋,但郭子仪的名望远远超过李光弼,而郭子仪的真正知己是大诗人李白。此二位一武一文,一位久居军旅,戎马一生,功名盖世;一位以酒为友,忘情山水,豪情冲天。一位一生小心谨慎,忠君爱国;一位豪放潇洒,蔑视权贵。他们本没有相同的人生哲学,注定他们的行状也没有相同的交集,那二人的感情渊源到底处于何处?

         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 “……安禄山反,(李白)转辗宿松,匡庐间,永王辟为幕府僚佐。 (永王)起兵,败。白逃还彭泽,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求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裴敬在所撰《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中也记述了一段类似的逸事:“(李白)尝有知鉴。客并州(太原),识郭汾阳(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免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宋人乐史《李翰林别集序》亦主此说:“白尝有知鉴。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因而免诛。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阳之报德如彼。”乐史此说与裴敬之说如出一辙。但据《旧唐书》载:“子仪以上元三年(760)封汾阳王,去李白贬夜郎已四年矣”。又《学圃萱苏》引乐史李白序曰:“郭子仪初在行伍,李白客并州,于哥舒翰帐中见之曰:‘此壮士也,目光如火炯人,不十年当拥节旄,屡脱其刑责。’翰因署为牙门将。后子仪定安史乱,历诸道节度,及永王璘败,事干李白,子仪请以官赎翰林,上许之,因而免诛。”这些就是史书上关于郭子仪和李白交往的零星记载,尽管记载形式不尽相同,但内容基本大同小异:那就是行伍出身的郭子仪,年轻时在军中因某事犯法当斩,恰巧被李白发现,李白懂得面相学,一看郭子仪仪表不凡,感觉他定非凡人,于是出面在长官面前为其斡旋,最后救了郭子仪一命。后来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复兴大唐王朝最重要的一棵稻草,而此时的李白却因为参与肃宗弟弟李璘的反叛而被擒拿,他尽管不是主谋,但其附逆的罪名也足至罪不容诛了,用其好友杜甫的话说是“世人皆欲杀”,可李白最终逃脱了这一劫,而是被流放到了贵州的夜郎地区,原因就是此事被郭子仪听说,他甘愿用自己所有的官爵来赎买李白的罪行。平心而问在当时就是郭子仪不用其官爵来赎买李白的罪行,但凭借着他当时在朝廷的重大作用,我想皇帝也会给他这个面子的。所以后人以欣羡的目光称赞他们的友情说“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阳之报德如彼。”

    郭子仪和李白的这段生死交情,曾一度成为千古美谈而被民间广为传颂,但在传颂的同时也引发许多人的质疑,他们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查阅二人的史料以及其生平事迹,甚至从李白的诗歌中寻找信息,最终得出一个结论:纯属子虚乌有的杜撰。其实历史上的许多东西在史料上未必有可靠的依据,相反民间的野史传说往往包含了更大的真实性,更何况一个人在发迹之前几乎是无档案记录的,即使有真实性也未必可靠,正像我们现在一些人的档案,他敢拍着良心说是真的吗?而成名之后,追溯往事肯定要隐丑扬美,郭子仪和李白两人互相救命的事都属于他们人生轨迹上的污点,所以两人在此事上都心照不宣,闭口不谈也是合情合理的了。自己不谈不等于别人不知情,你也说我也说,于是这些真实的历史也就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延续下来,但我们一贯相信“说在纸上”的道理,于是纸上假的也被人们误认为真的,口上相传的真事也被人们误认为假的了。

    其实作一下推想,对此事我还是相信其是实实在在的事实而非杜撰。因为在唐朝举国上下的人们都很崇拜文化,尤其那些官员本身很多就是文人,在惺惺相惜之故的推动下,就为满腹才华豪气冲天想不通过科举考试而一下子“由布衣而卿相”的李白满世界“作秀”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李白凭借着自己的才情到处结识社会名流,交往达官贵人,难免会在某地的军中遇见还没有成名的郭子仪,军中的长官也未免不是他的好朋友,当他发觉了日后定会建立大功业的郭子仪被押往刑场时,凭他的性格定会出手相救。至于时间地点我觉得都不值得参考,因为我们短短的几年有时候还记不清我们干了事情的时间地点,硬来苛求古人就更没道理了。

                                                                         2012年3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