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禹的子孙

(2014-11-13 16:31:20)
标签:

文化

历史

旅游

分类: 而缓文摘
大禹的子孙

大禹的子孙


          上古时期,洪水滔天,禹受命治水,以定九州。
   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通过武力,废除了“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帝王。
   启的一个弟弟,也就是大禹的另一个儿子,被分封到褒国,做了褒国的国君,褒国在今天的汉中一带,《汉中府志》载:“禹封其子为褒君,是有褒国。”这就是褒国的来历。
   启的长子是太康。太康继承了夏朝的王位,在一次外出游猎时,被后羿乘机夺去国政,史称“太康失国”。后羿立了太康的弟弟(启的次子)中康为傀儡夏王。
   中康的儿子是相,
   相的儿子是少康。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的长子是杼,杼继承了夏朝的王位。
   少康的次子是曲烈,被分封到鄫国,做了那里的君主(侯爵),鄫国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一带。这是鄫国的来历。
   少康还有一个庶出子(小妾所生,或非婚所生)是无余,被分封到越国,做了越国的国君(侯爵),越国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会稽一带。这是越国的来历。
   夏王杼的后代继续为夏王,大约传位十代之后,就到了夏王桀,桀是一位暴君,被商朝推翻后,夏朝也就灭亡,不存在了。
   又过了若干年后,商朝被周朝推翻,周武王灭商以后,为寻求更多的支持者,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他们找到了夏桀的后人东楼公,封他为杞国国君,杞国在今天的河南杞县一带。这是杞国的来历。

   春秋时期的杞国、褒国、缯国、越国,这四个国家,都是大禹的后裔子孙。
   杞国:大禹夏王室最正统的直系后裔;
   褒国:大禹次子的后裔;
   鄫国:大禹四世孙少康的次子曲烈的后裔;
   越国:大禹四世孙少康的庶出子无余的后裔。



        大禹
        ↓   ↘        
        启   褒君
        ↓    
       太康 →中康
               ↓    
             
               ↓   
             少康
               ↓  ↘  ↘     
               杼  曲烈  无余
               ↓(鄫国)(越国)
               ↓         
               ↓          
           (约十代)      
               桀         
            (夏亡)       
               ↓          
               ↓         
               ↓          
            (N代后)       
             东楼公        
             (杞国)       
               ↓          
               ↓         
                          (38代)
                           允常(始称王)
                            
                          越王勾践
                            



   春秋前期,周幽王征伐褒国,获得美女褒姒,为博美人一笑而亡国。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褒国遂被发展中的秦国所灭。
   春秋中期,鄫国被莒国所灭(公元前567年),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鄫国版图并入到鲁国。
   杞国是个小国,屡屡被迫迁徙,为我们留下一个“杞人忧天”的成语。《史记》对杞国的记载仅两百多字,还特别说明,杞国微小,其事不值得记载。这个小国艰难的支撑到战国初期,才被楚国所灭。
   越国,原先也是一个小国,创国之初,连宫殿也没有,人都住的草棚或树上。论血统,夏王室庶出的支系,没有上面这三个国家尊贵,论封地,远在东南沿海无人区,交通非常不便。
   或许越是身份卑微的,越是远离中心区域的,反而灾祸就越小的缘故吧,这个小小的远方之国,从夏朝到商朝、到西周、到春秋,一直都安安稳稳的世代沿袭了下来。
   在别的国家被大国吞并已成为宿命的那个时代,他们却躲在各大诸侯的夹缝中,一天天强大了起来。
   并且,到了春秋末期,越国突然崛起,居然还进军中原,被周天子封为“霸主”,号称“霸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1

越国的创始者原来是位守墓人


大禹的子孙





   《吴越春秋》上说,当年大禹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他登上会稽山,在这里接见万国诸侯,分封有功之臣,赐爵有德之人。
   后来,他去世时就葬在了这里。
   大禹对群臣们说:“我死之后,就把我葬在这会稽山,用芦苇做外棺,用桐木做内棺,墓挖七尺,坟高三尺,台阶三级就行了,不要占人家田地,不要拆人家田埂,不得妨碍百姓们耕种,我们不能为了让死者安乐,就让活着的人去受那劳苦之罪。”
   天帝赞美大禹的德行功绩,就派群鸟来帮助这里的民众耕种。
   但是这些鸟儿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快有的慢,所以也就时而兴盛,时而萧条,收成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禹的儿子是启。
   启登上王位后,马上在会稽山南为他的父亲修造了一座宗庙。并且还派遣使者,按照每年祭祀的节日,一年四季都要到那里去祭祀大禹。
   又过了几代人后,是夏王少康。
   少康担心对祖先大禹的祭祀断了香火,就把自己庶出的一个儿子封在了那里,号称无余。
   无余的封地就是越国,当时的国普遍都很小,其实就是一部落。越国就这么来的。
无余所开创的这个越国,主要是干什么的呢?用今天的意思来说,就是守墓的。
   一个家族的亲人去世后,为了便于祭奠,有必要安排专人在这里管理。担任这项特殊工作的人,都是本家族内部的人,但一般不会是什么重要人物,重要人物很显然会有其他许多更重要的事去做。
   所以家族中血缘略远一些的,或是受其他兄弟排挤的,或是性格孤僻不怎么合群的,担任此职比较合适。
   少康的长子,将来是要继承王位的,其他的儿子们,是要分封为诸侯的,这个庶出的儿子无余,地位要低些,所以就把他分到了这里,赐的爵位是“侯爵”。
   他在这里的工作:奉守大禹之祀,掌管祭祀活动;打扫墓园,清理杂草;防止搞破坏的人和兽。大概就这几样。
   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他越国封地内的百姓供养,向他交税进贡。不过收成时好时坏,仅仅只够维持供给宗庙祭祀的费用。因此,他只好延着陵墓的旁边自己再耕种点田地,或是捕捉一些飞鸟、野鹿,以增加收入。
   他没有宫殿,更不谈装饰,史书上说他生活质朴,住的是和老百姓一样的房子。

   从无余之后,越国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他们很少与中原的国家有什么联系。往下传了很多代人,大约过了九百多年的时间,历史进入到西周。
   武王伐纣,推翻殷商,建立了大周王朝,开始封赏开国功臣。
   因为越国对大周朝廷没啥功劳,所以不是公爵;越国也不是大周王室里的亲戚,所以就不能封为吃皇粮的侯爵;他们也不算雄霸一方的强大势力,所以连伯爵也封不上。
   因此,就封了他们一个第四等爵位的“子爵”。从这之后,史书上就不再称越国的君主为“越候”,而是被贬为了“越子”。
   又过了五百多年后,到了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小国倒霉。
   那一代最没出息的越国君主,能力微弱,食不果腹,再也坚守不下去了,他就自己把他的君主之位注销了,成为一个平民。
   越国没有了国君,大禹的祭祀,也就从此而断绝了。
   十年之后,有个人站在禹的坟前指着天说:“我也是无余国君的后人呀!我们怎能眼看着大禹的祭祀就此中断?我一定要为百姓向上天求福,恢复我禹墓的祭祀!”
   这个人也是越君的后裔,号称无壬。百姓们一年四季都把贡品交纳给他,是他又重新恢复了对大禹的祭祀,所以他就在百姓们的拥戴下,成为了新的越君。

   从无壬开始,越国才渐渐有了君臣间的道义,有了尊卑上的差别。
   无壬的儿子是无择(提手旁改目字旁),无择一心一意的保着自己的国家,没有错失上天给他的每一次机会,慢慢强大起来。
   无择的儿子是夫谭。
   夫谭的儿子是允常。允常为越国国君的时候,正是吴王诸樊、吴王僚、吴王阖闾时代。
   吴国和他们挨的太近了,一个在今天的苏州,一个在今天的绍兴,因为吴国的疯狂扩张,所以和越国发生了矛盾,两国从此开始相互攻伐。

                                                            2

中国古代最早的译诗《越人歌》


大禹的子孙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文献中,多有越人“鸟语”的记载。
   《后汉书》说越为“鸟语之人”,他们说话很难懂,叽叽咕咕的,听起来就像鸟叫一样。
   《孟子》里也有“南蛮鴂舌”这个词,鴂,是伯劳鸟,伯劳这种鸟叫声比较怪,与其他的鸟声不同。形容南方人的方言难懂,说话像鸟叫。
   《水经注》:“南八蛮,……不通华夏,在海岛,人民鸟语。”
   《吕氏春秋》:“蛮夷反舌,殊俗异习。”高诱注“言语与中国相反,因谓‘反舌’。”
   总之,越国人说话,中原人听不懂。

   在西汉刘向的《说苑》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鄂君子皙,在游船上听一个越国人唱歌。
   子皙,即熊黑肱,他是楚灵王的弟弟,楚平王的哥哥,因为他是楚共王的儿子,所以他的身份就是王子。当楚灵王外出的时候,他们兄弟几个发动政变,废了楚灵王,他就当了一段时间的令尹。
   他当了令尹之后,有一天外出,在河中游玩,乘坐着刻有凤鸟的黑色游船,在碧波中荡漾,船上挂着叫不出名的幛幔,顶着翠丽的伞盖,旗子上插着犀牛尾巴,他的服饰斑斓富丽,船上钟鼓之声齐鸣。
   划船的是一位越人小伙子,这个小伙子一直注视着他。当钟鼓之声稍歇的时候,小伙子就怀抱着船桨,放声歌唱了起来。
   歌声的旋律非常的好听,一下子就把令尹子皙吸引住了。
   但是,他听不懂。
   为什么听不懂?因为歌声是用越语唱的。当然就听不懂。
   歌词原文如下:“滥兮挷堇挠瑁龞愒笥璨葜荩(飠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就是这一头雾水的三十二个字,看的莫名其妙。它没有任何含义,仅仅只是用汉字标注的三十二个记音符号而已。
   所以,子皙说:“我听不懂越语歌,谁来帮我翻译一下?”
   马上就来了个翻译,当场把这首《越人歌》翻译成了楚国文字,原文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就是这位不知名姓的翻译,他当时的即兴译诗,使得这篇作品成为了有史可证的第一首汉语译诗。
   今夜是个什么夜晚啊,我能操桨于此洲流;今日是个什么日子啊,我能有幸与王子同舟。含羞怀情啊,不顾诟骂羞耻,心中痴迷不止啊,能够得遇王子。山有树啊树有枝,心里爱慕着您呀,您却不知。
   子皙明白了歌词大意,于是,扬起长长的袖袂,走过去,拥抱了唱歌的越人舟子,又举起绣花的锦被,搭盖在了舟子的身上,欣然接受了对方的求爱。
   (当时对于不同身份的同性相爱,非现代人所能理解。)
   这首赞美同性恋的《越人歌》,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的汉语译诗,而且也成为了楚辞体的源头。后来的楚辞,基本上都是这种格式,应该说,楚国的辞赋受越语文化的影响颇深。

   古代的越人操着一种特有的语言,这种语言应该是发源于夏朝的古汉语,和后来的古代汉语是不通的,所以,中原人一般很难听懂他们说话。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说法,会稽山本来是在泰山附近的,越国的封地也本在山东地区,但后来逐次南下,在周朝各路诸侯的排挤下,一路南迁,迁到了今天的江苏地区,到吴王寿梦时期,又被吴国再次挤压后,迁到了今浙江绍兴,所以当时就把这里仍叫做会稽。
   按这个思路来看,就不难理解了,他们的语言难懂,因为他们是古夏朝的语言。周朝扩张的时候,被当做蛮夷赶到边区去的。
   今天的广东话粤语,也难懂,他们其实也是发源于古夏朝的语言。
   在过去,粤语的“粤”,和越南的“越”,这两个字是通用的,一个意思。古时把越族所居的江、浙、粤、闽之地的各种越人分支,统谓之“百越”。百越亦作百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