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艺术课》——之外国摄影(1)

标签:
图片时尚 |
分类: 而缓文摘 |











欣赏艺术作品时,永远都要思考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你可能认为一幅人体素描“很显功力”,而对于一个经过四年美术专业训练的人而言,画出一张让你惊叹“好像照片啊”的画来简直是小菜一碟。你要相信艺术家们永远比你要会画画。
艺术不是模仿。这句话在艺术界几乎是常识,但是你不一定能很快意识到。你喜欢按一般人的认识以及你原来的口味去品评画作。有时候你会有点个人的审美感,比如你对蓝色很敏感,那么那些以蓝色表达为主的作品就会让你有所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种思路扩宽,以便我们欣赏更多的画作呢?
欣赏画作的四个常识
第一,颜色在绘画里是平等的
为什么要偏爱鲜艳的色彩而忽视深色呢?
为什么认为朦胧的淡色无法塑造鲜明的形象呢?
为什么认为白色的空间是毫无意义的呢?
有的画家喜欢在深色区徘徊,在你眼里是不是就是一团泥巴呢?
而且,这样的画家很有可能喜爱用褐色画云朵,用深到发紫的红色画街道,用介于泥巴和煤炭之间的颜色来画人的面部。你能否看出这些颜色的区别呢?
你是否会因为整幅的深色而忽略上面的几抹亮色呢?或者会因为整个画面的清丽而抱怨那几笔难看的深色?
请不要歧视任何一种颜色,更别说是颜色区了。当然许多艺术家会有对颜色的偏爱,但那不是你的权力。既然是你在试图学习和观赏艺术家的作品,就请仔细地看深色区和浅色区的区别,请看艺术家偏爱什么颜色,请看主体色彩之外的环境色,请仔细地观察。
一个合格而深刻的艺术家,会为他画面上的一切色彩负责。并且,抽象派艺术会对此更为负责,因为他们不必顺从现实的色彩,只顾着在构建自己的话语世界。如果你真的想问他们:“为什么这里有一团莫名其妙的黄色?”相信我,如果是一位友善而富于激情的艺术家,他说不定会就此唾沫横飞地回答半个小时。
第二,线条在绘画里也是平等的
你以为这一条与上一条类似吗?不,并不是。这一条比上一条要困难多了。因为许多人都能说出色彩的不同,却无法理解和解释线条的不同。我想说,既然你知道文档中的加粗是表示强调的意思,你就应该了解绘画中的线条处理也有各种不同的意义。
再次强调,艺术不是模仿,我们不生产一模一样的字体。花样字体本身也是借鉴了一些艺术思维。我们要让整个画面表现艺术家眼里的美感,或者是情绪、思想、事件等等,我们当然要采取不同的线条。这里有几个问题,你可以在欣赏线条造型明显的作品时好好思索一下:
为什么画面的这个位置有这根线条?
为什么这根线条这么粗/细?
为什么这里是弯/直的?
为什么这跟线条这么平滑/粗糙?
为什么这根线条是这个颜色的?
为什么这一块是用线,而那一块是用面?
欣赏画作有时候就是几个简单的角度而已,并非许多人想的那样神秘莫测。
一个合格而深刻的艺术家,会为他画面上的一切线条负责。线条之所以为线条,都是有来源的。
线条十分重要,线与线交错形成二维面,它是绘画之所以成为二维艺术的基石。同样线条也是所有三维艺术的基石,只不过在整体的框架下,面更能影响到三维艺术的大局。如果你看不懂线,你就几乎与“造型”一词无缘,于是你便完全搞不懂“这画的到底是什么”。
扯一点专业思维,“画的到底是什么”就是造型,造型造的是什么,纯粹就是看线条的组合。因此倘若你对具体的线有所观察,你就应该不至于对这个问题毫无想法。一根线,可能是一根铅笔、一根树枝、一条路、一根电线、地平线、墙的转折线、某行文字的下划线……线不会来的那样离谱,如果你的思维更开阔一点,你也能体会到艺术家用线表达的愤怒、沮丧、困惑、恐惧……























第三,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不考虑观赏者的意见
第四,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







前一篇:王家训笔下的中国女人
后一篇:丁绍光的云南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