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而缓
徐而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184
  • 关注人气:29,8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一浮:宜山会语·释学问(一校)

(2014-10-08 17:46:03)
标签:

文化

分类: 而缓文摘

学以穷理,问以决疑,问前须学,问后要思

万派朝宗,同归海若,容光必照,所以贞明

马一浮:宜山会语·释学问

先释学问之义 后明问答之旨

  人人皆习言“学问”,却少有于此二字之义加以明晰之解说者。如见人读书多、见闻广或有才辩、能文辞便谓之有学问,古人所谓学问似乎不是如此,此可说是有知识、有才能,若言学问,却别有事在知识是从闻见得来的,不能无所遗;才能是从气质生就的,不能无所偏。【今所谓专家属前一类,所谓天才属后一类。】学问却要自心体验而后得,不专恃闻见;要变化气质而后成,不偏重才能。知识、才能是学问之资藉,不即是学问之成就。唯尽知可至于盛德,乃是得之于己;尽能可以为大业,亦必有赖于修。如此,故学问之事起焉。是知学问乃所以尽知尽能之事,而非多知多能之谓也

  “学问”二字,今浑言不别,实际上“学”是学、“问”是问,虽一理而有二事。浅言之:学是自学,问是问人。自学,是要自己证悟,如饮食之于饥饱、衣服之于寒暖,全凭自觉,他人替代不得。【《学记》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美也。”佛氏亦有说食不饱、数宝不富之喻,最善。】问人,即是就人抉择,如迷者问路、病者求医,须是遇善知识,不然亦有差了路头、误服毒药之害。【古语曰:“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皆指师家不明之误,所谓自救不了为人即祸生也。禅师家接人,每以言句勘辨,故有宾主料简。不惟师择弟子,弟子亦要择师。若学者不具参方眼,师家不辨来机,互相钝置,名为一群瞎汉相趁。儒家问答、接人手眼实与禅师家不别,会者自知,但先儒不显说耳。】故必先学而后问,善问者必善学,善学者必善问。师资道合,乃可相得益彰

  孔子自居好学,又独称颜回为好学;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所以为大智。由此言之,好学、好问皆为圣贤之事,未可轻易许人。圣贤是果位人,犹示居学地,示有下问,“有若无,实若虚”。何况学者在因地,若得少为足便不肯用力【今人于记诵考据之学非不用力,但义理则非所尚,此其蔽也】,安其所习而耻于问人【今人于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未尝不研究、未尝不问人,但于自己心性则置而不谈、未尝致问,此由耽于习而忽于性,故以为不足问也】,何由得有成就?【今日学者为学方法,可以为专家,不可以成通儒。此所言成就,乃欲个个使成圣贤。古人论学主通,今人论学贵别。若问:学是学个什么?答曰:伊川尝试《颜子所好何学论》,便是解答此问题。须知古无科学、哲学之称,亦无经学、史学之目,近世以汉、宋分途,朱、陆异撰,用朝代姓氏为别,皆一孔之见。濂洛关闽只是地名,考据词章同为工具。八儒三墨各自名家,入室操戈互相胜绌:此庄生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也。学只是学,无假头上安头,必不得已强名义理之学,如今立科、哲,各从所好,权示区分,犹胜以时代、地域为号。《论语》四科有文学,《宋史》列传出道学,文则六艺之遗,道为义理所寄,实即学文、学道之倒言耳。孔子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入太庙,每事问。”“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其所学所问,亦不可加以名目,故谓:“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知此则知今之所谓专家者,得之于别而不免失之于通,殆未足以尽学问之能事。虽然,分河饮水,不无封执之私;互入交参,乃见道体之妙。既知统类,则不害差分,致曲通方,各就其列,随顺世间语言亦复何碍?故百家众说,不妨各有科题,但当观其会通,不可是丹非素、执此议彼。苟能舍短取长,何莫非道?万派朝宗,同归海若;容光必照,所以贞明。小智自私,乃存畛域;自智者观之,等同一味,岂有以异乎哉?

  今略说因地学问之道。

  《易·文言》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学要进德修业,积累而成,故曰聚。问则解蔽去惑,言下洞然,故曰辨。“宽以居之”谓体无不备,“仁以行之”谓用无不周。《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上四明体属知,下一达用属行,知行合一,体用不离,与《易·文言》同旨。释氏以闻、思、修为三学,亦同《中庸》。闻该学、问,思约思、辨,修即笃行也。思辨即学问之事,学而不思则无得,问而不辨则不明,故学问必要思辨。知是知此,行是行此,即此体即此用。故《论语》只以思学并言,佛氏开为三【闻思修】,《中庸》开为五【学问思辨行】,约而言之则但曰学,言有广略,事惟一贯。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而不笃志,犹之未学;切问而不近思,犹之未问。学欲其博,是要规模阔大,非谓泛滥驳杂也;问欲其切,是要体会亲切,非谓腾口说、骋机锋也。志欲笃,笃谓安止而不迁;思欲近,近谓不远而可复。优柔餍饫,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学之力也;涣然冰释,怡然理顺,问之效也。故学必资于问,不学则不能问。

  《学记》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非不许问,谓不可躐等而问也。又曰:“力不能问,然后告之,告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此谓不思之过。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善悟,不能如是,圣人之所不教。上根如颜子闻一知十,其次如子夏告往知来、子贡闻一知二,樊迟、司马牛最下,闻而不喻【如樊迟问仁、问智,不达,再告以举直错枉,犹不达,乃退而问子夏;司马牛问仁、问君子,皆以为未足:此皆在不复之列】。《论语》多记孔门问答之词,实为后世语录之祖。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除第五类外,前三亦假问答。但孟子之意似以答问为接下机,其实问虽有高下,答则因才而施,其道是一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是问答之轨范。学以穷理,问以决疑,问前须学,问后要思。故学问之道以致思为最要,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学者观于此,亦可以明问答之旨矣。

  吕与叔曰:“古者宪老而不乞言,仪刑其德,无所事于问也;其次则有问有答,然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又其次则有讲有听,讲者不待问也,听者不致问也,如此则师虽勤而道益轻,学者之功益不进;又其次则有讲而未必听,至于有讲而未必听,则无讲可矣。”

  今于讲论之外,开此问答一门,乃欲曲顺来机加以接引,观其资质所近,察其习气所偏,视其志趣所向,就其解会所及:纳约自牖,启其本心之明;应病与药,救其歧路之失。随感而应,其用无方;祭海先河,庶几知本。至于发问,当有范围,虽无倦于相詶,亦致诫于陵节。诸生平日所治科目各有本师,无劳诹及。但关于身心义理、欲知求端致力之方或已知用力而未得其要者,不惜详为之说。诸所不答,条列如下:

  一.问单辞碎义无关宏旨者,不答。

  一.问僻书杂学无益身心者,不答。

  一.问时政得失,不答。

  一.问时人臧否,不答。

  一.辞气不逊,不答。

  一.越次而问,不答。

  一.数数更端,不答。

  一.退而不思再问,不答。

  书生感言:什么叫作学问?如何称得上有学问?我想读过马先生《释学问》一文,自然会有答案。懂得几国语言,解读罕见材料,获得新鲜结论,写成多少论著,可谓有知识、有才能,乃是技能边事,属于闻见之知,而非德性之知。闻见之知非与德性之知背道而驰,博闻多识之士也有可能德行醇厚,只是两者毕竟不可等同。马一浮先生曰:“今日学子只知求知,以物为外,其结果为徇物忘己;圣贤之学乃以求道,会物归己,其结果为成己成物。一则向外驰求,往而不反;一则归其有极,言不离宗:此实天地悬隔。学者要养成判断力,非从根原上入手不可。

  书生备注:《释学问》一篇出自见马先生《宜山会语》,最近稍作整理,权当一校。此前曾在博客发过一次,不过由于文档转换(文档与纯文本),导致正文、小注(马先生之文章如讲稿、序跋等,往往会有很多小字注文,这些小字注文篇幅不一,有些提取出来,也是一篇佳作)混淆,感觉很不理想;原先想以小字形式整理,不过拷贝之后容易出错,此次皆以括号标明。至于所引古典原文,《马一浮集》有过相关标记,但我以为并无必要(可出校注或校勘记,不宜直接改动),此次整理之时维持《宜山会语》刻本原貌。马先生浙大讲学之两部《会语》,《泰和会语》诸讲以六艺论为主,随后讲义理名相论;《宜山会语》以义理名相论为主,不过最初几讲可以独立,如“释学问”一篇,不妨视为马先生论学代表作之一,若与《复性书院讲录》之《读书法》对照而读,体会必然更深。二〇一四年三月十六日

  马先生两部《会语》之主要内容,前年博文(见二〇一二年四月五日日志)曾有介绍——

  《泰和宜山会语》主要内容有三:其一为六艺论(狭义),其二为义理名相论,其三为临时讲稿及校歌等。马老在浙大主要讲述六艺论(广义),所有讲稿包括“赠毕业生演词”乃至浙江大学校歌,都可纳入广义六艺论范畴内。介绍六艺论总体架构之文章,基本收入《泰和会语》,共有五篇讲稿:楷定國學名義;論六藝該攝一切學術;論六藝統攝於一心;論西來學術亦統於六藝;舉六藝明統類是始條理之事。第二大类为义理名相论,《泰和会语》两篇,《宜山会语》六篇,具体篇目如下:理氣;知能;說視聽言動;居敬與知言;涵養致知與止觀;說止;去矜上;去矜下。余下诸篇大体上亦与六艺论相关,如“說忠信篤敬”一文不妨视为《泰和会语》六艺论之延续;“論語首末二章義”与“君子小人之辨”两篇,则是六艺论之具体发挥,即马老以六艺论为基础解读《论语》首末二章大义,解读经典所谓“君子”“小人”;而“釋學問”一篇,则可以视为马老论学代表作之一(若与《复性书院讲录》所收之《读书法》对照而读,体会必然更深),也饱含六艺论大旨;“顏子所好何學論釋義”一文亦与“論語首末二章義”相仿,马老立足于六艺论大旨,解读伊川先生此文。至于“附录”所收四篇(《泰和会语》三篇,《宜山会语》一篇)文章:“论老子流失”可视为“六艺统诸子”之具体论证;“赠浙江大学毕业诸生序”“对毕业诸生演词”这两篇文章,则属应机而讲(“序”大概是印刷后发给毕业生);“拟浙江大学校歌附说明”,从校歌本身到说明文字,也与六艺大义息息相关。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073390101jpel.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粮食之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