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备考录
(2013-09-17 13:10:52)
标签:
旅游 |
分类: 而缓文摘 |
据古籍记述,4000多年前,舜帝首先举行巡狩五岳的大典,它标志舜功德圆满,也标志华夏国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岳,就是高大的山,五岳,指东西南北中五方最高大的山或这五方诸侯的首领,巡狩五岳就是取得华夏国家共主地位的标志(尧舜时称四方部落首领为四岳)。高山离天最近,登岳祭天,与天神沟通,取得代表天神的神圣地位,叫做封。华夏族是农业民族,土地是根本,祭地求得大地的保佑以长治久安,叫做
前221,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当时的主流舆论认为,秦一统天下,设郡县统归中央控制,法令由皇帝一统,功业三皇五帝所不及,自古以来所没有,秦始皇有资格并有能力封禅五岳。公元前219,秦始皇信心满满地封禅泰山,随即南下彭城(今徐州),听说西周天子的九只大鼎沉在泗水深处,他征召一千名精于潜水的民伏下水摸捞,一无所得,无可奈何地离去。一行折向西南,渡过淮河,溯淠水而入大别山区,顺衡山而折向西行,到达今湖北江陵一带渡江,风骤浪急,差点掀翻他的座船。来到湘山(今洞庭湖中的君山),他问驾前的博士:“这湘山供奉的什么大神啊?”博士答道:“舜帝南巡死在九嶷,他的俩妃子娥皇、女英寻找夫君,伤心欲绝,哭出的泪水化成鲜血,把竹子都染上了斑斑血痕。”又有博士说:“娥皇、女英是尧的两个女儿,死后葬在湘山。”秦始皇心想她俩对舜如此钟情,我诚心渡江祭祀舜帝,她俩却不领情,掀风作浪,差点把我淹死!召来三千囚徒,将湘山的树木砍光,悻悻地渡江北回。如今霍山县南去天柱山的路上,还有迎驾厂、留驾园、上留驾园等地名,是秦始皇当年盘桓之处,还是百余年后汉武帝留憇之地?已很难考实了。
从五帝到秦,祭祀名山大川的权力,多数时间归当地部落和方国(诸侯国),少数时期归天子(如舜、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才有完整的记录。西汉建立之初,名山大川的祭祀权仍由诸侯王掌握,天子是管不上的。汉文帝平定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后,一度将泰山和天柱山的祭祀权收归天子,后来重建淮南、衡山、济北王国,又按惯例将泰山、天柱山的祭祀权划归诸侯王。这种变动,本质就是国家统一的未实现和皇帝权威的不巩固。汉武帝特别重视天地鬼神的祭祀,希望终结这种现象,诸侯王的割据和皇祖母(窦太后)坚持的“清静无为”是横亘在他面前的两大障碍。
前135,窦太后死,障碍之一自然解除。前122,淮南王、衡山王先后自杀,第二代济北王刘胡(刘安二弟刘勃之子)为表示忠于皇帝,连忙上表,请将泰山的祭祀权归还天子。汉武帝可以放手地朝他认定的目标迈进了。
前199年夏,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等各率五万余骑兵,步兵共数十万,向匈奴发起总攻,歼灭匈奴主力,单于的大帐再也不敢进入漠南。前112年秋,以江淮以南十万水师为主力,四路讨伐南越,会师番禺(今广州)捷报传来时,他正巡狩左邑桐乡,听到捷报,欣喜非常,随即下诏将此地改名为闻喜(今山西闻喜县)。前110又平定东越,将当地民众都迁到江淮地区。至此,汉武帝完成了高祖以来几代帝皇所没有完成的心愿,做到了秦始皇所没有做到的对匈奴的震慑。他志得意满地登上了泰山,开始了五岳封禅,在泰山之颠立了一座无字碑,因为无论多少文字都已无法书写他的丰功伟业。
按照帝舜定下的规矩,封禅泰山后的第五年(前106),他开始封禅南岳。这年十月,武帝从今湖北进入皖西,策马来到盛唐山(今六安市徐集西),古时乘马登山叫骘(zhi),以后这山就叫武骘山,皇帝銮驾随即开进盛唐。据许正英先生考证,盛唐就在今六安城关草市街,按照西周以来人们的解释,盛,就是有所成就;唐,是伟大之意;盛唐,即伟大成就。这个地名西汉武帝之前没见过,汉武帝在这里举行遥祭舜帝的大典,向他汇报并显示自己的伟大成就,典礼完毕,就称这地方为盛唐是可能的。从这里向北不到十华里就是六安王的都城六,今草市街东端有地名等驾拐,六安王刘庆在此迎接皇帝,毕恭毕敬地侍候皇帝,武帝见他没做出轨的事,安心做一个百事不管的王爷,满意他的表现,也为自己的“圣明决策”而得意。兴冲冲地离开盛唐,大队人马迤逦向潜县(今霍山城关上元街一带)走来。关于封禅这类与天地鬼神交流的大事,武帝都广泛征求儒生马方士的意见。他们提出,此去丛山峻岭,道路崎岖,难以展开盛大典礼,如此怎显出皇帝惊天动地的功烈?潜县正当大别山北麓,六县正当大别山门户,两者接壤,潜地丛山峻岭正是蛟龙潜藏之地,六乃阴气积累发生质变的关键之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易·乾卦》)。潜县正是举行封禅大典的绝好地点,汉武帝在这里筑拜郊台,祭告天地,封天柱山为南岳。登“指封山”与“复览山”,盘桓不止一天,留下的辇道在当年的开运寺水井北边还依稀可辨。天上的明星叫皖,衡山上应南斗,故衡山又叫皖山,武帝在潜遥封天柱山为南岳,合情合理。
汉武帝从潜县南登天柱山,西去寻阳(今黄梅),一路豪情满怀,兴奋自得。更喜泛舟大江,风平浪静,鸢飞鱼跃,还不时有庞大的扬子鳄在江心翻腾,武帝拿起彤弓,搭上箭矢,一射中的。面对滔滔东流江水,诗兴从中勃发,吟唱《盛唐枞阳之歌》,群臣为他打起节拍,真有当年帝舜高会四岳,“凤凰来仪”的神韵。
过了春节,春暖花开的三月,汉武帝又来到泰山,向天帝报告功德圆满。回到京师在宗庙举行隆重大典,敬告汉高祖,重孙刘彻没有辜负老祖宗的期望,完成了一统大业,光宗耀祖。同月,各地诸侯王及刘侯都来京朝觐,各郡国主管也同来“上计”。四月,武帝发布诏书说:“朕这次巡狩荆、扬二州,得到江淮地区神灵的热烈欢迎,会合了江海之神。众神灵又与朕齐集泰山,与天帝沟通。如此盛事,旷古未有。因此朕宣布大赦天下,所过各县一律免交今年田租及人头税,赐给孤寡老人绢帛,救济贫穷人家口粮。”司马相如赞道:“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观!”
前106年十月到四月,历时7个月,汉武帝完成了封禅南岳的大典,规模超过了舜帝和秦始皇对东岳泰山的封禅。前104,他下诏改用新历,把每年的开始从十月改为正月,标志他取得了代表天帝统治天地万物的正统地位,然而,没有淮南狱的凄风苦雨,哪来汉武帝的功德圆满?
589年,隋统一中国,结束了东汉末以来近400年的分裂,中华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民族的地理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于是隋文帝杨坚以今湖南衡山为南岳。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中华多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的表现。宋代学者邢昺就已指出,2000多年来,潜(今霍山)地百姓只知道汉武帝在这里举行封禅南岳的大典,将城郊的小土山称为南岳山,久而久之,形成风俗,见证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何足怪哉!
大别山深处,衡山王墓只剩土坑一穴,刘赐不知魂归何处?八公山麓的淮南王墓,至今难辨真假。辉煌如汉武帝,他的陵墓西汉末被盗掘。霍山城关的南岳山,屹立如初,聆听淠河时而静静流淌,时而咆哮奔腾,是追悼刘长家庭四代的悲剧,还是诉述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正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姚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