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天风楼夜话------《浮生六记》随笔
标签:
转载 |
分类: 而缓文摘 |
《浮生六记》随笔
《浮生六记》一书,余百读不厌,此番重温,不无心得,偶有所感,辄随手记之,林林总总,爰成若干例,不揣谫陋,赘叙于下:
一,衣冠之家
此语前后出现两次:
余生于乾隆癸未(乾隆二十八年1763)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卷一《闺房记乐》)
岁底吾父家居,西人索债,咆哮于门。吾父闻之,招余诃责曰:“我辈衣冠之家,何得负此小人之债!”(卷三《坎坷记愁》)
古代士大夫皆著衣冠,故称。然三白父子咸以游幕为生并无功名,乃称“衣冠之家”者,则谓书香人家也。
沈复十五岁秉父命,从杭州赵传(省斋)学,目的当为“科考”,其后“曾与同学赵缉之投考”过杭州“崇文书院”。(卷四)
十八岁那年的正月,沈复与陈芸完婚,蜜月后重返杭就学“心殊怏怏”。见此,先生“出十题而遣余暂归”;是夏,芸“终日伴余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而已。”(卷一)
二,太平盛世
余生于乾隆癸未(乾隆二十八年1763)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卷一《闺房记乐》)
所谓“太平盛世”,乃指清高宗南巡事,三白亲历两次。卷四云:
“癸卯春,余从蒋思斋先生就维扬之聘”,“余适恭逢南巡盛典,各工告竣,敬演接驾点缀,因得畅其大观,亦人生难遇者也。”(时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复年21。)
“甲辰之春,余随侍吾父于吴江何明府幕中,与山阴章蘋江、武林章映牧、苕溪顾霭泉诸同事。恭办南斗圩行宫,得第二次瞻仰天颜。”(时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复年22。)
另还见述于杭州苏小墓:
苏小墓在西泠桥侧,土人指示,初仅半邱黄土而已。乾隆庚子(1780),圣驾南巡曾一询及。甲辰春(1784),复举南巡盛典,则苏小墓已石筑其坟,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卷四)
三,居苏州沧浪亭畔
此语亦见于卷一首句中:
余生于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余以为首句十分重要,“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令青年时期的沈复自我感觉十分完美,故曰“天之厚我可谓至矣”(所谓“由盛及衰”,亦为全篇之伏笔也)。“居苏州沧浪亭畔”,就是:我家住在“沧浪亭畔”。关于此点,书中或语焉不详,颇费猜详,然字间尚有迹可寻。沈复十八岁与陈芸完婚,蜜月不久即分别,“居三月如十年之隔”,及归,卷一云:
及抵家,吾母处问安毕,入房,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时当六月,内室炎蒸,幸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檐前老树一株,浓荫覆窗,人面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此吾父稼夫公垂帘宴客处也。禀命吾母,携芸消夏于此...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
余以为,“及抵家”之家,乃“沧浪亭畔”之家,其居所之一曰“爱莲居”、曰“我取轩”,轩在居之“西间壁”,而沈复与陈芸所居则在“内室”。因“时当六月,内室炎蒸”,三白征得其母同意后(大约新婚的缘故),才有幸住进其父“垂帘宴客处”之“我取轩”,“携芸消夏于此”,过了大约半年光景的神仙日子。
还有,芸娘第一次读到《《西厢记》,亦在“内室”,那是新婚第三天,见到“丑未归来”(半夜三更)的三白,芸忙回首起立曰:“开橱得此书,不觉阅之忘倦。《《西厢》之名闻之熟矣,今始得见,真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是书“开橱”得之,谓藏之秘也。
三白一家计六口:其父母加三白及一姊一弟一幼妹(仆人除外)。其姊出嫁之期(适范惠来)亦即三白迎娶陈芸之日(这恐怕是三白父母有意的安排),我猜想,沈家在沧浪亭畔的居室不会太宽餘(北面临河,南面一墙之隔即沧浪亭园,空间十分有限)。否则,似不必在次年为了其弟“启堂娶妇,迁居饮马桥之仓米巷”了。但在三白看来,“仓米巷,屋虽宏畅,非复沧浪亭之优雅矣。”其时三白之父已经在城内仓米巷另筑居处(据说今苏州大石头巷36号“吴宅”即其旧居,尚有“四时读书乐”砖雕门楼等幸存,其地“共有房屋三路五进大小七十二间”云云)。
四,近山林与正谊书院
卷一云:
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时正谊书院犹未启也。
这是在沧浪亭“土山之巅”所见。《闺房记乐》云:“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芸半年新妇,未尝一至间壁之沧浪亭,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隔岸名‘近山林’,...”。
今沧浪亭隔岸有败园曰“可园”,即昔日“近山林”旧址。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在此筑园,名“近山林”,“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巡抚出巡时驻地)。至道光七年(1827),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正谊书院”创办于嘉庆十年(1805),是年沈复四十三岁。彼所述乃十八岁时所见景色(1780),故曰:“时正谊书院犹未启也”。
我看,当年三白所居沧浪亭畔的地方,大约即现在沧浪亭北侧临河长廊一带(园门外向西之处)。理由如下:书中说“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隔岸游人往来不绝”。“板桥内”和“隔岸”云云,与此位置十分吻合,(此处水面开阔,夏季荷花盛开,亦与“爱莲居”名甚合)。所谓“板桥”即条形石板桥(今沧浪亭门口石桥是也)。其次是中秋日游沧浪亭时对路径的叙述:“未尝一至间壁之沧浪亭
过石桥,进门。
隔岸名“近山林”,时正谊书院犹未启也。(正谊书院旧建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