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而缓之太极拳

(2013-08-05 21:26:24)
标签:

健康

分类: 而缓文摘

                        徐而缓之太极拳——静心慢练是活桩
    陈式太极拳有快有慢,快慢相间的特点,是相对其它太极拳而言的。“从慢而不滞、快而不乱”的内涵来说,是与其它太极拳的“匀速、缓慢”的内涵相一致的。都要求达到以意行气、内外合一、心息相依、神气合一、呼吸沉长、气沉丹田、柔顺沉着、完整一气。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快与慢,不在形式而在于内。从造拳者的初衷来讲,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快与慢是自然而为。不是“应该”有快有慢,而是“自然”有快有慢。快与慢的标准,应是意气神形能否合一。若能合一,自然能快能慢。随心所欲,顺势而为。若不能合一,其快必乱,其慢必滞。临阵交手,必为人制。因此,练陈式太极拳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快慢相间,而应注意气神形的完整统一。循太极自然之理,由慢而生灵。即拳经道“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侯,斯敌人跟不上我。所以我术为奇异”。
    所以,练拳宜慢不宜快。能慢尽管慢。从起式开始到收式结束,须慢慢领起,缓缓运行,默默停止。形似孱孱流水,又似和风日丽,柔顺和缓,沉着兼备。每一势均要慢,没一式亦要慢。开展时要慢,沉合时亦要慢。一起一落要慢,一屈一伸要慢。慢能思上下是否相随,慢能知内外是否合一,慢能求神气不断,慢而能周身一家。“无须留心转关处,转关之处最奥妙,此处不留心,消息终迷茫”。慢者皆在心意,四肢百骸皆棁从。心意慢行,四肢缓随。意在神,而不在气,在气则滞,气滞而形散,此是关键。而又宜静,不宜急。能静就能慢,不能静就不慢。平心静气,静心慢练。随着外形动做的和缓转移,引动内气,于体内无微不至地细细运行。使意气相合,使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运,得其自然之机,合其自然之道,渐入物我两忘之境。只有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方现一片太极原象。
    慢练出真功,活桩有奇效。慢练就是活桩。功夫来自活桩。任何拳术都注意桩功的练习。桩功既是筑基本功,又是通向成功之途。任何拳都有一套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桩功练法。站桩是立桩功,慢练是活桩功。太极拳有无极桩,也有太极桩。太极桩就是活桩功。除了有一套活桩功的练法外,慢练也是活桩功。太极十三式既八门五步,根据太极易变之理,八卦由五行而生,八门手法即八门劲须以五行五步为基础。
    所以慢练活桩即桩步稳固,沉重如山,而又虚实灵换,五行自如,则八门手法更具有威力。
    慢练有助于缠丝功的煅练。意念由内而外地慢慢向周身各部集散。使外形动作渐渐与心意相合。则内劲缓缓地向意之所向目标缠绕流注,使气血周流全身,疏通经络,并使肌键、韧带产生弹簧绕卷一般,久久练习即可达到一触即动的化引进击的缠丝功。快触则快转,慢触则慢随,急缓我皆应。
    慢练能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气以静养而有益。以平和之心,养浩然正气,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气和而物壮,养身有所赖,气盈而劲足,拳术有威力。
    所以,练拳宜慢不宜快,顺其自然是法则.

    画圆行弧是太极拳运动的重要特征。也是太极拳与其他体育项目直出直入做法的最大区别。《太极正功解》中说:“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拳谚也说:“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所以,有人称太极拳运动为“圆的运动”。弧是圆的一部分,是圆周线的一段。圆大,弧度就小;圆小.弧度就大。所以,有人也称弧形动作是“圆运动”。总之,太极拳的每个动作不是圆即是弧。圆和弧自始至终贯穿于每个套路中。笔者根据练拳体会,分三个方面写点粗浅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圆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由于拳术结构比较复杂、姿势多变,太极拳中圆弧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1)用手画圆。即拳谚说的“脚踩阴阳手画圆”。有平圆、立圆,正圆、斜圆,全圆、半圆、大圆、小圆,顺圆、逆圆,椭圆、对称圆、交插圆,有时单手画圆,有时双手抱(捧)圆,经常是圆连圆、圆套圆、错综交叉。不论掤、捋、挤、按、采、捩、肘、靠,或起承、开合、转推、屈收,两臂两手的外部形态都呈走弧画圆状。(2)弧形行步。不论进步退步、左脚右脚,都是弧形起落、弧形行步,不能直来直去或出现拐角现象。例如“倒卷肱”,后退脚一定要经支撑脚内侧呈弧形向后偏左(右)方落步,不能走成直线或折线,否则就不是弧形。(3)圆弧动作还体现在内劲的旋绕运转上,这也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不论外形如何,太极拳以劲圆为指导,以螺旋式的缠绕进退,带动内在气血、脏腑、经络旋绕运转,达到虚实相间、刚柔相济、阴阳平衡。

 二、太极拳以圆弧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功理和作用

 第一,圆弧动作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特点的运动。人体的颈、脊、腰、胯、膝、踝、肩、肘、腕等九大关节都是圆形或自然弯曲状态。圆弧动作的路线呈圆弧形,不论身法、手法、步法如何变化,只要不是“反关节”活动。全身各个关节都可以圆活如珠,收放自如,轻灵、舒适、自然转动。

 第二,圆弧动作是一种全身的均衡运动,是复合式、环绕动作形成的综合运动。“一动无有不动”,习练太极拳时周身内外都可得到全面的、反复的锻炼,不仅可以使人体各部位肌肉、韧带拉长,增强柔韧性和肌力,而且还能协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一起参加活动,使经络、血管、肠胃等得到疏通和按摩,调节内分泌,促进人体内环境均衡稳定,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延缓衰老。

第三,圆弧动作符合力学原理,画圆走弧既是一个积蓄力量的过程,也是化解来力的最佳手段。太极拳每个发力动作前后均是圆弧动作,它松、沉、缓、慢,为下个发力动作作准备。同时,它还圆滑、有弹性.不怕碰撞,有利于以虚化实!起到四两拨千斤、小力胜大力的作用。因此,太极拳的技击,实质上捏圆与圆的较量,而非力量大小的抗衡。

 第四,圆弧动作有利于锻炼身体的灵活性。拳论云:“无圆则不灵。”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的习练.打拳时身体就不会灵活。而“身灵”则是拳经《五字诀》中对习练太极拳的一项基本要求。也就是说,练拳必须身体灵活。因此,圆弧画得越小越好,越能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反之,如果圆弧画得不好,似像非像,也就说明身体的灵活性较差。圆弧与灵活,两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长、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五,圆弧动作是最和谐的运动。它式式处处始终保持“不后不先”、“无过无不及”、中庸适度、伸缩自如的特点,避免了外家拳和其他许多体育项目中畸轻畸重、乍张乍弛、气喘吁吁的极端现象,从而使自己意念气血均匀、心理生理阴阳平衡,符合生物规律。这也为人体的百年健康创造了条件。

第六,圆弧动作有利于培养习拳者的思想品德。有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太极拳通过圆弧松静、轻柔、沉稳、缓慢、连贯的动作,以及“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的心态,进一步洗涤习拳者的心灵,使人及时理智地调节意识、转换心境、消除不良情绪,养成积极乐观、心胸开阔、遇事冷静、待人宽容、心平气和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如何做好圆弧动作

 第一,积极学习拳理拳法,认清太极拳运动以圆为宗的原理和作用。拳谚说:“阴阳共处一个圆,千变万化不离圆。”圆是太极之象。宇宙是圆的,太阳、月球、地球都是圆的。春、夏、秋、冬,四时循环,阴阳运转,天人和谐。现代科学中的分子、原子、离子也都是圆的。圆,能够圆转自如,适应各种情况,达到阴阳平衡。因此,先师以圆弧作为太极拳运动的基础。以劲圆为指导,带动全身动作,符合自然规律和《周易》原理。习拳者要通过不断学习,逐渐加深对圆弧动作意义的理解。

第二,要在意念引导下,由腰带动,完成圆弧动作。腰为主宰,带动四肢和身体其他各部位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协调一致地沿着圆弧线路缓慢转动。腰、胯与肩、肘、手、脚密切配合,齐进齐退,圈圈相随,缺一不可。哪怕是手或脚画极细小的圆或弧.也都是腰部画圆行弧的外在表现。不能只动四肢不转动腰,或腰手脱节,各行其是。例如“云手”,就是以腰椎为轴,左右旋转,带动两臂和两手,在体前左右、上下交替画圆完成的。再如“野马分鬃”,不论是左抱(圆)右分或右抱(圆)左分,也都是腰部旋转起主要作用。

 第三,严格按照每个动作中圆弧的基本要求轨迹运行。每式每动都应清晰地显现出各种圆或弧的不同特点。是圆,就一定要圆满、圆润;是弧,就一定要呈弧形。四肢的收缩和张弛,不可达到极限。不凹不凸,不起棱角,没有断续,没有直线,更不随意地乱比乱画或做成其他形状。动作不正确,也就失去了该动作应有的功能。

第四,圆弧动作一定要松静、轻柔、沉稳、缓慢、自然地进行。越轻松、越自然越好。一切动作点到为止.着重意到、气到、劲到及精、气、神的修炼。只有心静、体松、顺其自然“随势转圈”,才能把圆弧画得圆活、规范、标准。不可用拙力、僵劲,也不能半轻偏轻、半浮偏浮,否则就会出现拳论中指出的“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的毛病。圆与圆之间,还应有平滑的过渡,不能有故意雕琢的痕迹和强烈的跳跃现象。

第五,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掌握好逐步使圈练得由大到小、由拙力到轻柔、由粗糙到圆润、由形到劲的规律。拳谚说:“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画小。”拳论亦讲:“精练已极,极小亦圈。”初练时,圆弧画得大而明显,进而由中圈到小圈、由有形而至无形,逐渐深入内劲,达到不露形不显痕,成为自然虚灵之体。
习练太极拳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练到一定程度又会感到练后头脑清晰、浑身轻松、非常愉快。这就要求习拳者一定要勤奋、进取、有恒心、坚持演练。同时,还应看点有关书刊,默识揣摩,广泛交流,总结经验,查找差距,改正错误。只有亲力亲为、慢慢领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习练水平。
~~~~~~~~~~~~~~~~~~~~~~~~~~~~~~~~~~~~~~~~~~~~~~~~~~~~~~~~~~~~~~~~~~~~~~~~~~~~~~~~~~~~~~~~~~~~~~~~~~~~~~~

练太极拳放松———用意内外合一八大好处
太极拳运动,要求心静用意,肢体内外充分放松。就是说,不但肌肉、皮肤、骨节要放松,同时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全身处处都放松。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松?因为太极拳是一项技击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它的技击要求是后发先至。也就是说在对方出击后,借对方来力作出应敌反应。

 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不同的要求。正如拳论中所说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平时练拳看起来很慢,慢练的目的是要把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要练得合乎拳法拳理。

 要在意念引导下神经中枢高度集中,骨骼肌肉充分放松,以达到神经、肌肉的高度敏感性,在与对方交手时能感觉到对方哪怕很小的劲路变化,并借力发力,这就是太极推手中所说的听劲,是拳论中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级功夫。

 要想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功夫,练拳时放松入静是非常重要的,不放松肌肉就不能快速发放;不入静,中枢神经就达不到高度的敏感性。所以说放松入静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是太极拳的基本功。

 初学太极拳要从缓慢、松柔入手,先求松静,由松入柔,逐步积柔成刚。所谓全身放松,就是自头至脚,由内及外,完全放松,没有一点僵力。

 感觉神经中枢(大脑)松静,思想集中,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才可以开始动作。因为太极拳是一种顺应人体的自然状态,顺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运动。

 通过特殊的整体修炼过程,调整强化人体本能和开拓人体潜能,使练拳者的身心达到平衡和自由状态,同时全身肌肉韧带、骨骼以及各脏器,都能顺从意念的需要,以达到既协调有序,又迅速灵活,乃至“屈伸开合任自由”的一种理想境界。

 太极拳放松锻炼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人体在意念导引下,做到随心所欲地发放人体能量,也就是要使大脑信号与肌体动作同步化。

 从技击上讲,在应敌时调动人体内力,顺从意念的需要,把人体能量集中到一个施力点上,必须全身处于处处松开、节节松开的人体自然状态,才能便于周身力量的迅速集中和快速发放。不发则已,一发则迅雷不及掩耳。所以放松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条件。

 太极拳的放松是用意的,积极振作的。所谓放松,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劲。要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

 只要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去完成动作过程,按照用意不用力的原则练太极拳,就会逐渐产生一种轻灵而又沉重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

 这种锻炼方法能够引人入胜,在练拳过程中会越来越感到趣味无穷。在生理上,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陈鑫的拳论中说“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就是说,练拳时要心静不乱,动作要轻灵细腻。肌肉骨节没有一处不放松的地方。

 动作轻缓可以逐步体会和纠正全身内外的不放松之处。因此练太极拳是从动作的轻缓中求得内外放松的。太极拳这种放松用意,内外合一的锻炼方法好处很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可以使精神上放松。缓解紧张情绪对身体的危害。

 2.可以使腹式呼吸和横膈运动不受牵制,在疗病保健和技击上,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3.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以后,气血周流无滞,气行于骨节隙缝之中,能加强节节贯串的作用。

 4.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性,动作上的顺遂和圆活性都能获得高度的发展。

 5.全身骨节由于放松而自然下沉,发展了下肢的支撑力,胸背、肋骨节节松下,外向前合,有助于沉气,稳定重心。

 6.能够发展力量和速度。因为全身处处放松了力量,才能毫无阻碍地、圆活地加快速度。

 7.稳定的重心有利于动作的灵敏和技击运用时的发力。

 8.放松用意的练习,有助于提高技术,提高人的情绪,增强人的自信心和力量。

 全身放松的太极拳练习,由于意识的引导和贯注,动作会逐渐和顺协调,屈伸旋转自如,久而久之,手臂极为绵软而又极为坚硬,全身极为轻灵而又极为稳重,这就是积柔成刚。

 使动作出现似松非松、刚柔相济,也就是肌肉放松和收缩更多交叉进行。太极拳在螺旋式、抽丝式的身手腿旋转运动时,全身各部分肌肉总是交叉着一松一紧的,由于放松的意识在支配着肢体,因此,即使是绞紧的肌肉也不是僵硬的,而是富于弹性与韧性的。

 由于太极拳的特点是“柔中寓刚”,在实际运动过程中,放松的时间多于收缩的时间。就是说,每式的运转过程是轻松的,到定式时是沉着的、贯劲的。

 太极拳的动作始终是螺旋式、抽丝式的内外协调运动,使全身各部位圆活无滞、富于弹性和韧性,所以能随时灵活地集中于某一点,从而能发展力量和速度,如拳论中所说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灵活变化,周身一家,发力完整一气。

 许多不真正了解太极拳运动的人,往往不懂得太极拳放松的意义,把太极拳的慢练、举动轻缓误以为是老年人的运动。其实,体育运动中,每一个发力前的动作,都首先是放松。只有先放松,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快速力量。

 太极拳放松之理不但适用于太极理论,而且适用于一切体育运动之中。在学习太极拳放松用意的理论指导下,可以明白更多运动之理,太极拳放松入静是每一个太极拳练习者的修炼之道,必须认真体悟。

 练太极拳举动轻缓,是为了运劲,须无微不至。开头就用快速的练法,必然使有些动作过程滑过,做不到处处都能恰倒好处。

 只有慢练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可开始由慢到快,快而后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极致,如此反复锻炼才能极虚极灵,又能极重极轻,快慢轻重,随心所欲。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增长,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练有了功夫后,就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轻是保证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所以拳论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每打一势轻轻运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灵是轻的发展。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灵活。

 松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要条件,阴阳虚实是练习太极拳的灵魂,传统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纯以神行,仅看到神的忽隐忽现,刚柔的痕迹看不出来。

 从太极拳的最高步骤和最高要求看,放松不是太极拳的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要想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深刻地理解放松用意的重要性。不懂放松用意就是不懂太极拳,没有充分放松练拳就练不成真正的太极拳。

   要练好太极推手,并运用到太极推手实战之中去,以下太极推手技法理论或可助力。

   1,听 

听劲在推手中可锻炼触觉的灵敏度。太极拳中的听劲,并非用耳听,乃是由手、腕、肘、臂及身体皮肤的磨搓而生出来的知觉。在与对方接手时,感觉出对方或刚或柔的力的出处和运动的方向,就可以化解对方的来势和乘机顺势向对方发着进击。听者不是完全以静待动,而是在动中沉着应付、随机进取之意。

   为此,非先掌握沾黏劲将敌紧紧吸住不可。能沾黏,才能听:能听,才能懂敌劲之变化。犹如言语,若不用耳静听,即不能理解人意。练习听劲,首先要把自己身上的呆力抛弃,放松腰腿,静心思索,集中精神,以皮肤上的极灵敏感觉神经先听对方劲的来路方向
和所发的是哪一种劲。

   2,探

是在沉着应付中,审知对方的虚实,可攻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击,宜守者,就蓄意待机。

   3,顺 

是不与对方的来势顶抗,在顺随之中存暗中袭取之意,也可以说是顺其势而取其法,随着对方来势的高低进退而顺势变化,让对方不能得逞。

   顺由懂劲锻炼而来,故不懂劲便不能顺走。譬如人来

   跟着走,手及全身应跟着对方的力走。不可主动走。即使对方用手直逼我身体的中心时,也不主动引偏对方,而用身体避过力点,待对方走到手臂伸直(不敢用力)时我再走。

   虚实分明,脚、手、周身都要虚实分明。

   要定。初期练习推手时,最好是采用定步推手,只许倒换步,不许走动,如此能在腰腿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时我只能用坐腿腰的方法去消化对方的来势,因此腰腿功夫好,对提高化劲能力大有好处。

   要近。凡找劲、听劲、化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和贴紧对方,有利于随化随发。

   ①化劲之要诀:是在保持“身腰一条线”(即身腰中正,不前俯后仰)的基础上。当对方用力压迫时,便以腰为轴向左右转化,或转胯走立圆、使彼力落空。当对方之力作用于我身时,我何处受力便于何处化解。化要化得自然、合拍,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同时应随机变换重心,使彼无从捉摸。变换重心的方法,全在两腿的虚实变化,两腿的虚实变化全在于腰胯的转换,为此要求周身松静,灵活自如,此为化之要诀。

   ②徒化不发,不能胜人。拳经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其中“己不动”是听劲功夫,当对方的劲力被摸清并走化成强驽之末、他想发起新的攻击而又没发的瞬间,我已立即动劲出击,这就形成“已先动”,并非被动挨打。发劲紧随着化,连化带发,快得像一个动作,不能有间隔,更不能舍近求远,哪里化就在哪里发,发劲必须用整体劲,出手同时进足,劲起于后足跟。经腰而至身,前腿一弓,手臂一长,配之呼气,其劲即出。“发劲如放箭”,用意须远,发劲走直线,意在把对方发向远处,以利快、狠、准地击中对方重心。己力加于对方,对方若丢,就跟进去,这叫“逢丢必打”:对方如用大力顶抗,则应放松,让对方受惯性的支配继续前进,随即顺彼力发劲,两者的合力将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从而把对方发得更快、更远。

   推手双方都在凭触觉去感知对方劲力的大小与方向加以走化。随即发劲出击。谁听劲准确、化劲完美、发劲得势,谁就能把对方击出圈外。化与发是太极推手的技击核心,乃是双方比技斗智斗力的较量,其内容博大精深,非长期刻苦研练揣摩断难有得,但一旦领悟其理,豁然贯通,就能愈练愈精趋于神化之境。

   4,擎

是用“串劲”,即用劲接入对方并破坏其身法,使对方劲路封闭不能活变而受制,即所谓“擎起彼身借彼力”。

   5,引 

是不与对方顶抗,顺对方来势把对方的劲引开,同时微微送劲,牵动对方重心,使其丧失平衡而受制。所以说。以意寻劲,随彼之动而动,对来势用逆来顺受之法引入壳中,然后从而制之。彼屈则我伸,彼伸则我屈,虚实应付毫厘不爽,忽隐忽现,变化莫测,是谓引劲。

   对方不动。要引诱他动,或对方即动而引其入于自己所理想的路线,使其重心不稳、落于空处。谱云:“能引进落空,才能四两拨千斤。”引化的诀窍,在于我的内劲不令人知,在以意为先的前提下沾黏从人,两手臂旋转更须轻灵松软,圆活下沉,动静无偏,不丢不顶,顺彼来势,灵活运用,先引后进。半引半进。即引即进,乘势借力,以利于我之还击。如能这样,自能灵活无滞,使其不易察觉我之动向,而逐步求及引进落空的技巧。

   有一些人只知化劲、拿劲、发劲而不知引劲,其实引劲是处于化、拿之间。引劲比化劲难,因为对方的来势没有一定,不可能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又必须设法把他诱出背势中之焦点,同时引诱的方法又必须在将对方的攻势化到将尽未尽之时,这样才能引其入彀。如对方艺浅,则不成问题,若是功夫较高者,又须用假引之法,如引高打低、引直打横、引左打右、声东击西,或故意发一虚拳假引,使对方神散气浮重心不稳,待其惊惶之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即可拿而后发,犹如弹丸脱手,无往不利。此种引劲之法,非经专心研究不能成功。引进不仅是用手引,而且还可以用身法、步法、腰法等等,引之愈长,则发之愈促愈便利,但始终不能离开沾黏二字。

   6,拿

就是拿住对方的劲路,使其丧失反抗的能力,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拿即是管,管即是拿,拿不住即管不住,管得住即拿得起。在管拿之间的时候才是拿的最好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把对方的活关节管死、管严、拿死才省劲。拿劲之妙在于堵,劲道被拿,对方便毫无反抗余地。拿所以能如此巧妙,靠的是黏劲,即高度灵敏的触觉。高手之所以高,就在于听劲灵敏、引劲巧妙,不论对方想如何化解总能破坏他的美梦,从而迫使他处于化不了、走不脱的绝路,再顺势陡然击之。

   拿劲比引劲、化劲还要难学,因为不能拿即不能发,拿不起来也放不出去。发之不中,皆因引之不妙、化之不好、拿之不准。欲拿便要拿实,不实则不发,发也无效。拿实为发之先锋,拿至敌发呆而己之意到劲到之时,即发其焦点,未有不中的。在用拿法时,必须注意动作要轻灵,重则易为人发觉而变化脱去,此劲之难学也即在此。将拿到而未拿到之时,要注意不露形象,若拿到后则不能使敌逃脱,所以运用“拿”时,要在人不知不觉之间,而且拿人必须拿人之活关节,如指、腕、肘、肩、腰、胯、膝等处。否则易被化脱。拿人之时,好像用秤衡物,体重者秤砣往外移,体轻者向内移,务要使高低轻重相等,不要失去平衡。对于自己的重心,尤须注意保持平衡,务使尾闾中正、顶悬步稳。所谓“拿人不过膝,过膝即不拿”,就是说如离人远则自己非进步不可,否则会影响重心不稳定。功深者一搭手无论何处一索即得,且能使被拿者身不由己随我所欲,俗语说的“入榫”,就是这个意思。拿劲又分有形、无形两种。有形者拿的圆圈愈小其功愈深,反之圆圈愈大其功愈浅。无形者在两人之皮肤相黏各施引拿时,艺浅者所运用之圆圈常被艺高者遮蔽,因为这是一种重意不重形的功夫,须下苦功锻炼才会成功。

   太极拳的擒拿法是以膜、脉、筋、穴四者为目的物,运用节、拿、抓、闭的手法,由揉摩推量觅得其点,不局限于反筋背骨,并发展为以擒拿对方的劲道、乘势借力为主,使对方不得活变。这是在太极拳推手实践中发展创造出的擒拿技巧。腕掌指骨之间有“抓、拿、捋、缠、锁、拧、扣、撇”之功。骨节被拿,易为折断;脉络被拿,气血难行;筋肌被拿,身无主宰;穴道被拿,神气不合,血不周流,极易造成极大的伤害。身上有“提、拦、贴、空、挤、撞、抖、崩”之能,以及“沾、黏、欺、逼”之诀,捏住了对方劲路、牵动了对方重心、摇动了对方根力的时候,对方则毫无反抗化解余地。我随其进或退的方向发劲,将身势一沉,顺势一掷,对方就飞出去了,不仅被发得远,我更觉得干脆痛快。这是因为听准了劲,引进了抗,拿好了点,借到了力,掌握了火候,才觉得毫不费力,打得轻松自在。

   7,发

是根据各种我顺人背的时机采用与之相应的发劲形式把对方发出去。

   在推手中身要欺人,步要过人,闪开正中定横中,黏着相融,挨在何处何处动。而心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身灵步活发劲之妙在于随。要想打得妙。必须借力打,跟随其进或退的方向打,力应击实,击点要准,打上要狠,方法要多,变化要快,发时紧,放后松。切记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其擎起而加之以扭挫之力,则其根自断,我可随意抛掷发放。

   太极拳的发劲艺术,其特点在于听化引拿,沾黏不离,随化随发。听敌之劲准确,化敌之劲恰到好处,引敌之劲使其不得活便,拿住敌劲之焦点使其失去重心身不由己,也就是在取得“我顺人背”的机势之际,我即运用折叠之术、转换之法、让中不让之妙用,发劲使敌立仆。高手能化劲令人不知,发劲威力惊人,以实破虚,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由弧形的化劲而求得笔直的前发,对准目标,又稳又准,犹如放箭时箭头射入金钱眼内一样,乘势将对方干脆利落地发出去,关键在于全身内劲的完整协调。化发同时进行,这是太极拳最为突出的优点之一。

   太极拳的发劲有截劲、长、沉劲、钻劲、寸劲、分劲、冷劲、断劲、抖跳劲等。其中截劲较长劲为猛,钻劲较沉劲为厉,分劲较寸劲为狠,冷劲引人发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断劲是在引得势后内劲稍微缓随即以全身蓄劲直发于人身。抖跳劲是当自己被对方黏住时即用腰腿劲抖拍于敌身,则敌双脚腾起,应之而拍地上,好像拍球一样,特别奇怪的是先拍若干下,复用长劲发出,敌被发出后仍能腾跳若干起,故此劲甚为奥妙。

  若把身上原有的僵劲化的越尽,太极拳的弹性内劲就会产生越快。但是,怎样把身上原有的僵劲化掉,这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往往有的练习者不得要领一年、二年、三年过去了,身上的僵劲仍然没有化掉,走起拳架来浑身僵硬,不流畅。针对其造成的原因,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四个重要环节:
  其一:要明确画大圈之理。

练拳者既要掌握好拳架的标准,更要弄清怎样达到标准。练习陈式太极拳,必须经过一个从画大圈,到画中圈,再到画小圈的过程,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无形圈。因此,练圈者必须认认真真的走好画大圈的这个重要环节,要用一到两年的时间认真的画好大圈。只有画好大圈,才能把身体内的重要骨环、关节画开、画活,达到身肢放长的目的,才能画好中圈。谁领会这一点快、早,谁就能在练拳过程中不走弯路,高人一筹。 
  其二:要明三节之理。

人体全身有根节、中节、稍节三节之分。即臂为稍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三节之中又各分三节。臂之三节即: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之三节即头为稍节,腰为中节,腹为根节。腿之三节即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练者要认真走好三节劲。如在用两臂走圆画圆时,开时肩、肘、手依次相开,合时手、肘、肩依次相合;发劲时,一定要作到根催,腰达,稍发。通过这样久而久之的练习,就全达到节节贯穿,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松活流畅之目的。
  其三:要明缠丝运动之理。

螺旋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练功方式,也是化掉身上僵劲产生太极拳弹性棚劲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行拳走架中一定要把上下缠,前后缠,左右缠,进退缠,正斜缠的一顺一逆,双顺双逆的五对缠丝作到位,开合时,要作到顺缠合、逆缠开,均衡、对称、协调。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久而久之的练习,就可以达到浑身俱是缠丝圈。全身上下、左右无处不缠丝,而又以身躯缠绕为主宰,通过腰脊的螺旋运动和胸腹的折叠运化来带动贯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缠丝,进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解三焦,和平阴阳,内壮五脏,而又柔活骨节、肌腱、筋韧、外强筋骨。
  其四:要明白用意不用力之理。

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为主的要领是太极拳运动的运行法则。只有运用这个方法,经过长期的柔化,才能使全身的筋、皮、肉、骨、肌腱、韧带尽可能的得到放松,松开,拉长和舒展,由于伸筋拔骨而使内气通于经络,经肉离骨而使内气充于肌肤,骨节张开而使内气敛于骨髓。而周身形成富有弹性的棚劲,意到气到劲自然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太极拳的本质
后一篇:五步杀毒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