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梅戏探源

(2012-12-31 02:10:10)
标签:

文化

分类: 而缓文摘
[转载]黄梅戏溯源 (2012-12-30 23:19:20)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黄梅戏溯源作者:wulikanni8073
黄梅戏溯源 
作者:王谨  发布会员:admin 版权:转载 发表日期:2006-9-8 阅读:72次

 6月2日,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传统戏剧”入选名单中,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黄梅县申报的黄梅戏均榜上有名。同一剧种为什么涉及两地,这是怎么回事?由此,我不禁产生对我国这个著名地方戏种追根溯源的冲动。
  上世纪50年代,黄梅戏因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天仙配》被搬上银幕而名噪海内外,黄梅戏由此也巩固了它在全国五大剧种中居其一的地位。然而黄梅戏到底起源于哪里?至今许多人不甚知晓。 
  “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采茶歌。”这是《中国戏曲词典》的一段解释。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据考据,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清道光九年(1829年),大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中也描述了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艺术尽管不一定都是商品,但有时可以成为谋生的手段。黄梅采茶歌怎么流传到安徽了呢?这是与黄梅灾民带着这一艺术形式逃荒谋生分不开的。黄梅地处长江北岸,相当一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1764—1847年),黄梅水灾不断,大批灾民涌向外地,以卖艺乞讨为生。从此黄梅采茶戏的小调、本戏,就以打莲厢、唱道情的艺术形式流传到邻近的皖西南、赣东北、鄂东北等3省50余县。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曾任过皖南三县知县的江西乐平人何元炳所作《焦桐别墅诗稿·下河调(黄梅腔)》,就是黄梅采茶戏在皖南地区流行的真实写照:“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注:黄梅县一地名)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

  生活锻造了艺术,艺术又丰富了生活。随着黄梅采茶调在安徽安庆地区的流行,当地民间戏曲艺人将这一剧种进行了加工和发展,黄梅戏逐渐成为安徽安庆地区艺术之花。与此同时,黄梅戏在它的原生地也茁壮成长,与“安庆黄梅”齐绽并芳。黄梅县戏剧团演出了一大批优秀黄梅戏剧目。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的演出后风趣地说:“我这个湖南人,对你们黄梅的这个戏也有亲切感。”

  由此可见,黄梅戏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地区。我考据黄梅戏的起源,不是为谁争“正宗”之位,而是想借此证明:中国优秀文化繁衍生息的巨大生命力,恰在于它有流传的广阔空间和不断融入创新要素的胸襟。正所谓:“黄梅”出黄梅(县)成其“黄梅”,安庆有“黄梅”更美“黄梅”!信然。

    
 
  
     《人民日报》 2006-06-24 第08版 
 
 
 
 

黄梅戏源流 
作者:王长安 发布会员:admin 版权:原创 发表日期:2006-4-8 阅读:210次

  黄梅戏,旧时称黄梅调。它的源起最早可上追溯至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左右(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黄梅戏),主要曲调来源于湖北黄梅县,故而得名。早期演出形式多为曲艺形式的表演唱,如《苦媳妇自叹》、《祝英台自叹》等。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黄梅县大旱,第二年又遭大水,于是,成群结队的灾民如潮水般、带着他们张口就来的采茶调流浪到了安徽宿松、望江、太湖和江西的湖口、九江一带。开始了卖唱生涯……

  由于其曲调优美,加上农闲时间的增多,许多安徽农民、手工业者也加入了黄梅调的队伍,并使其曲调一步步徽化。其间,黄梅调也同江西的采茶调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自叹系列的表演唱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了,于是清咸丰年间,大约在1851年至1861年间,黄梅戏出现了整本戏。

  黄梅调表演多为农民闲时自娱自乐,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的剩余时间越来越多,人们渴望在这些时候可以看到反映他们生活的黄梅调,于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安徽怀宁县出现了最早的黄梅戏班社——仁义社。黄梅戏的班社条件极其简陋,人力、财力、物力均不能与同时期的京剧班社相比。“三打七唱”就很能形容当时的情况。哪个班社要是唱《天仙配》能凑齐五个男旦来演仙女那就是不得了的班社了,常常是一个演员演一个或两三个仙女。

  可见,黄梅戏是戏曲界的后辈,其发展历史很短,且由于官府以“淫戏”视之,导致它发展十分缓慢。

  既然是后辈,在其发展过程中就肯定要受到前辈们的影响。青阳腔和徽调对其影响不小。许多剧目都直接来自这些前辈们的剧目宝库,如《天仙配》就源自青阳腔的《槐荫记》。

  虽然旧社会中的黄梅举步为艰,但老艺人们却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他们曾带着黄梅戏闯荡上海,在那里黄梅戏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但是,“黄梅戏肚子大”(王少舫语),它善于吸收别人好的东西化为自己的,所以黄梅戏还是在一步步地壮大。

  建国后,省政府很重视黄梅戏的发展,1953年在合肥成立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由于黄梅戏长年在皖鄂赣边界地带发展,所以,合肥的老百姓并不熟悉黄梅戏。在剧团成立之初,境况十分艰难。但在一批为黄梅戏奋斗终身的表演艺术家们的努力下,黄梅戏很快地被当地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人民所接受。一部《天仙配》创下了当时拷贝发行量最高的记录。它是当年上影厂投资最少发行量最大的影片。

  十年“文革”,让黄梅戏濒临灭亡,舞台上没有了七仙女的喜怒哀乐,人民心目中的七仙女——严凤英——也离开了我们……

  “文革”结束,黄梅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如陈小芳、吴琼、马兰等脱颖而出,为黄梅戏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一个个新老剧目在舞台上展示着黄梅戏和这些年轻演员的青春光彩。

  同时,随着电视的逐渐普及,黄梅戏电视剧也诞生了,由于导演的创意和演员们的努力,使它从众多剧种的电视剧中独树一帜。许多年轻的戏迷就是通过它知道黄梅戏,喜欢上黄梅戏的。

  新的时代,新的黄梅。时代在进步,黄梅也在不停的发展。它是保持五六十年代的风格,还是像京剧那样逐步“城市化”,这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但,说心里话,还是希望黄梅戏能保持住自己的风格。

  因为,它是“山野吹来的风”……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喜欢
阅读┊ 评论 ┊  收藏 ┊转载原文  ┊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圈子
前一篇:[转载]黄梅戏电影名目阅览  (作者:胡亏生)
评论 [发评论]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分享到微博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

匿名评论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前一篇
[转载]黄梅戏电影名目阅览  (作者:胡亏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