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对头——范蠡与孙武
(2012-07-31 22:29:11)
标签:
军事 |
分类: 大家过招 |
范蠡简介:生卒年不详,有说约为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出世。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早年居楚时,尚未出仕,人称范伯。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南阳范氏之先祖。
春秋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安徽交界处)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范蠡之著作今已散佚,计有《兵法》及《养鱼经》二书,于《文选》中可略见该二书之引句。晋人蔡谟之后因认为“计然”为范蠡著作之书篇名,因此相传有《计然》一书散佚,汉唐、三国等史料多以计然(计倪)为人名,清朝以前多数著述也多半认为计然为范蠡之师,《陶朱公生意经》则是根据陶朱公的经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又称《陶朱公商经》、《陶朱公商训》或《陶朱公经商十八则》并非范蠡著作,《范子计然》出自唐马总 的《意林》一书,作者也非范蠡。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范蠡认为在有功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1],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中国道德经商——商人之鼻祖。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孙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注 2]出身于齐国世族田氏,是陈完八世孙,孙书之孙,孙凭之子。[注 3] [1]孙武年轻时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约公元前517年,孙武因不堪齐国攻争频仍,于是离开故乡千乘,南下吴国,并在吴国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胥,自此成为莫逆之交。
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孙武到达吴国后,便隐居于吴国都城姑苏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乐,并在此时著成了旷世巨著《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被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被定为武学的教范。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即位,孙武意识到他是有为之君,因此便在公元前512年,请伍子胥引荐,献上其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吴王阖闾阅后大为赏识,但却因为孙武只是一介草民,对其能力半信半疑,因此便要孙武现场展现其练兵之法给他看,以确定孙武的才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王故意考验孙武,挑选了180名宫女接受孙武训练,并由两名爱妃负责卒长之职。刚开始,纵使孙武“三令五申”重复表明会执行军法,众宫女皆不理孙武的号令,于是孙武便将作为卒长的两名吴王爱妃斩首,即使吴王阻止亦不理会。于是众宫女即时变得严肃起来,对军令绝对依从。吴王看到了孙武斩杀自己的爱妃非常生气,但又知道他是在立军威,所以,认为牺牲两名爱妃换取一位奇才是绝对值得的,因此便拜孙武为最高统帅上将军。
公元前512年,孙武刚任将军便帮助吴王消灭楚国的两个保护国钟吾国及徐国,吴王想乘胜进攻楚国,但孙武制止,认为吴军已疲惫,不宜再战,于是吴王引兵回国,由此可看出孙武的冷静思考。不久,伍子胥提出“疲楚误楚”之略,轮番骚扰楚国达六年,使楚军认为吴国只敢骚扰,不敢进攻,放松了警惕。【注意,是孙武带领大军,灭掉了徐国——徐国在中国历史上存活了1600多年之久。】
公元前506年,楚国进犯吴国的保护国蔡国,蔡国求救于吴,唐国也愤怒于楚国的蛮横,帮助吴国进攻楚国。吴王倾国之力,阖闾亲率其弟夫概、伍子胥、孙武和伯嚭等统率3万吴军奇袭楚国。孙武认为兵贵神速,所以率领3500精兵采取迂回战略,避实击虚,在蔡、唐两国协助下,夺下了楚国北部三个险隘,进抵汉水东岸。
此时楚昭王大惊,派出囊瓦、沈尹戍等人率兵抵抗吴军。沈尹戍建议主将囊瓦率主力拖延吴军,自己率兵往方城迂回至吴军侧后,截其退路,封锁三个险隘,再前后夹击吴军,消灭他们,本来这条计策可以成功打败吴军,拯救危急的楚国,但囊瓦受到部下挑拨怂恿,贪功下在沈尹戍往方城后改变策略,渡过汉水,不等沈尹戍包抄吴军侧后,就发动攻击。孙武见其渡过汉水攻击,佯装后退,退到大别山,楚军在吴军后退时连战数场,皆败,楚军士气不断下降,疲惫不堪。
孙武见楚军陷于被动,于柏举与楚军决战,阖闾之弟夫概进谏:“囊瓦不受楚人支持,楚军必不愿死战到底,不如先以小部队进攻,使楚军溃乱,再投入主力攻击,必定大胜。”但阖闾谨慎,不敢用此计,夫概就私下领五千士兵进攻楚军,楚军果然溃乱,阖闾就投入主力攻击,楚军溃败,囊瓦逃奔郑国。吴军发动战略追击,于柏举西南的清发水重创楚军残部。再追,于雍澨再大破囊瓦军残部。吴军再与由方城回救的沈尹戍部队交战,激烈战斗后楚军大败,沈尹戍伤重而死。其后吴军于麦城之战再大败楚军,至此吴军五战五胜,成功消灭楚国,吴军于柏举之战十日后攻陷郢都。吴军攻陷郢都后屠城,楚国军民死伤十万以上,楚昭王逃奔至随国。孙武以3万吴军大败20万楚军,攻灭了强楚,于是一战成名,震惊中原诸国。
其后楚大夫申包胥求救于秦,秦哀公派出500乘兵车攻打吴军,秦楚联军击败吴军,吴国本土又发生内乱,吴军就被逼返回吴国,楚国才免于灭国之难。
吴国后来因秦国干预及越国偷袭,而被逼由楚国撤军,但是已使楚国元气大伤,不能威胁吴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听孙武劝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结果被其大败,并气愤病死。孙武及伍子胥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并助夫差成功大败勾践,报仇雪恨。而其后夫差北上称霸,于黄池大会诸侯,亦是因为孙武令士兵训练有素的成果。
虽然孙武助吴国称霸,但夫差在称霸后却开始变得骄傲,并将伍子胥杀死。
《越绝书》载:“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载:“臣观吴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息,大臣内引(引退的意思),谗人益众。”
史书中对孙武的后期生活并无记载,不过确信的是,孙武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于是退隐江湖,并以其战争经验改良孙子兵法,使之成为一代巨著。
孙武深知吴王为人,遂邀伍子胥一同退隐,伍子胥并未答应,直到死前一刻才后悔没同孙武离开。
孙武之子孙明被吴王封为富春侯,是为富春孙氏之始。
孙武墓目前最优看法是在苏州城北陆墓。
注释:
1孙子为妫姓出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但根据《全唐文》所载《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孙武源出卫国姬姓孙氏。
2孙子故里现在仍在争议中,有乐安说,惠民说,临淄说三种
3《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的记载中,孙武是卫武公的后裔.
相关资料:
除了写《孙子兵法》和操练女兵外,孙武还指挥吴军在伯举以少胜多打败楚军。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四年,伐楚,取六与灊。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迎而击之,大败楚军於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
九年,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於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吴王阖庐弟夫概欲战,阖庐弗许。夫概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於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奔随。而吴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雠。
《史记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