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四士--草圣张旭

标签:
文化 |
分类: 而缓文摘 |

张旭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都曾师法予他。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我国古代书法评论家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乃至颜真卿、柳公权诸大家都有微词,只有张旭,无人道其短,这是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唐代韩愈赞张旭书法为:“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衰,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张旭善于向别人学习借鉴,集纳各家之所长,也是其书法臻于出神入化之境的重要原因。唐人张国《幽闲鼓吹》中记述张旭任常熟县尉时从一老翁处获得教益的故事。这则故事说:张旭到常熟任县尉才十多天,有一个老翁为了一件小事到县衙内告状,张旭给他写了一张判决书,不料过了数日,这个老翁又来求判,张旭非常恼火,责备这个老翁道:“你怎么敢为了一件细小闲事屡次来求判。吵扰衙门!”这个老翁回答说:“我实在不是为了再来求判,而是因为看到你上次判决书上的书法笔迹奇妙,想多得一些作为墨宝珍藏起来。”当张旭在谈话间得知这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遗墨精品时,就要他拿来观览。张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迹时,惊呼“天下工书者也”,从此张旭尽得运用笔法的妙旨,书艺大进。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所编的《新唐书?李白传》及北宋朱长文所撰《吴郡图经续记》中,都有类似记述。
另有故事说,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
张旭为狂草书的奠基者。“草”书而再冠之以“狂”,是区别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作风的草书。狂草,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其法度、规矩来说,却是狂而有理,一板一眼,严密、准确的,容不得半点草率和马虎。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他的书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被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宣和书谱》中评说:“其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楷行草又不减草字之妙,其草字虽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
《古诗四帖》相传为张旭的真迹,书写的是梁代诗人庾信的《步虚词》二首和晋代诗人谢灵运的诗二首,是张旭幸存人世间的稀世墨宝。此帖雄强奇伟,笔势纵逸。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释文: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鹞(鸟为风)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霜(相为留)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大火炼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吹分。虚架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历史上公认他是“狂草”之祖,被尊之为“草圣”,其实他的楷书也写得非常出色,很可惜为草书的盛名所掩,不太为人所知,据说颜真卿的楷书就得自他的真传。张旭传世的书法作品有草书《肚痛帖》、《率更帖》、《古诗四帧》以及楷书《郎官石记序》,还有1992年在洛阳邙山发现的《严仁志》,可以说,张旭是位各体皆擅的书法大家,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楷书以《郎官石柱记》最为有名。《郎官石拄记》亦称《郎官厅壁记》,唐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立在陕西西安。欧阳修《集古录》云:“旭以草书知名,而《郎官石柱记》真楷可爱。”黄庭坚云:“长史《郎官厅壁记》,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苏轼云:“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行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郎官石拄记》,原石久佚,此石宋时已有刻本。传世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戏鸿堂帖》。
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醉尉街”。旧时,城内还曾建有“草圣祠”,祠内的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表达了邑人对这位草书之圣的深深崇敬。张旭洗笔砚的池塘也曾长期保留,称为“洗砚池”。苏州将兴建唐代张旭草圣祠。位于唐寅墓西侧,全部采用古建筑材料兴建,将草圣祠建成类似浙江绍兴兰亭的建筑,陈列展示张旭书法艺术成就,并成为国内外文人雅士笔会场所。苏州百姓以书法家张旭引为自豪。草圣张旭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