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是一个女人

标签:
旅游 |
分类: 走南闯北 |
茅盾故居
茅盾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巨匠,著有《子夜》等杰出的文学作品。其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中段,为四开间进深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一八八五年前后茅盾曾祖父购作住宅,建筑面积 四百五十平方米。东西两开间两进自成单元,前后左右上下相通,浑然一体。第二楼房后面,为一约300平方米的小园子,中有三间书斋,系茅盾用稿费亲自设计翻建略具日本风格的书斋。
故居东邻有“立志书院”,是茅盾童年母校。一九九一年七月经复原整修,作陈列馆对外开放,成为茅盾故居的一个组成部分。
修真观和戏台
修真观位于乌镇观前街,北宋咸平元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自古以来,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
据载,初建时修真观有三大殿,后屡有修扩,亦屡经兴废。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在乌镇争战,观被毁,明朝洪武修复;清康熙十五年,得裕亲王青睐,赐题“修真观”额;乾隆十四年(1749),增建山门和戏台。至此,修真观格局基本完成。光绪十一年(1885),又于前殿东侧建财神殿和城隍殿。而今,布局宏阔、气势轩昂的修真观正延循着历史的格局重放着光彩。
夏同善翰林第
晚清进士夏同善钦点翰林后赐府第于乌镇中市观后街,屋宇齐全,经当地政府修缮后,已成为一处集传统民居和江南园林为一体的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游人可以从中领略清末江南小镇官宦人家的生活情趣。
夏同善,字舜东,号子松,是杭州人,曾是光绪皇帝的老师,重新审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之28名官员之一,在当时颇有名望,在乌镇翰林第则是读书有成的典型。余榴梁钱币馆座落于乌镇观前街与立志书院紧邻的一座清末民居建筑内,其古色古香的廊柱间,一枚枚钱币静穆地泛着幽幽的光泽,传递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源于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0多种钱币,都出于乌镇名人余榴梁近四十年的收藏。其中有金属币21000多种,纸币3000多种,花钱1100多种,其收藏之巨、范围之广,堪称“万国银行”。他本人也因其在收藏界的成就而享誉海内外。被人们称为“江面有钱人”。
汇源典当及典当博物馆
汇源当系乌镇首富徐东号业主徐焕藻创设于清光绪(1821-1850)年间。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在商业极盛时有十三家典当,至洪杨(即太平天国)前仅存七家。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与清兵战于乌镇,市被毁过半,典当尽毁。同治、光绪年间,有葆昌、宝生、汇源、丰泰、淳泰五典陆续恢复。入民国后南栅大火,湖匪劫镇,典当损失惨重,四当相继歇业,唯有汇源典当勉强支撑。抗战爆发,日军躏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当房中弹起火。延烧数日,除柜房、铺面外全部焚毁,乌镇典当从此绝迹。
公元2000年,为保护古镇风貌,桐乡市乌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复将汇源当幸存之铺面、柜房按原貌修复,以存历史旧迹,并供人们参观。
访卢阁
“访卢阁”茶馆开设在中市应家桥南堍,始建于清朝同治三年,是中市的中市,楼下二开间,楼上三开间,店堂宽敞明亮。开门见桥,推窗凭河,你可一边清清静静品茶,一边欣赏市河的景色、翰林第的高墙、修真观的飞檐和文昌阁的书卷本色,舒心惬意何哉!访卢阁无疑是乌镇最具特色的茶馆,如今已游客必到的一处胜景。
乌镇水阁
江南古镇的民居都是沿河,沿溪而建。临水的一侧,往往用一些木柱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就是所谓的“人家尽枕河”。
乌镇水阁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了,早在1936年的上海《申报》上,便已登载过《乌镇水阁》的照片,可见在当时就是一首独特的风景。
蓝印花布染店作坊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兰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它始于汉代,发展于宋元。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在桐乡民间流传。此布以靛蓝印染而成,故名蓝印花布。它的原料土布来自乡村,图案也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旧时,在浙江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它作窗帘、头巾、围裙、帐子、台布等。整个工艺流程也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制作工艺十分简单,但往往简单的东西更能显示制作者的灵气和悟性。你在此作坊,可亲自观摩体验一下制作蓝印花布的艰苦和乐趣。
米酒作坊
乌镇人自古就有自酿米酒的习俗,称此酒为“三白酒”,何谓三白?据《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其名。”
三白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在乌镇民间,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谣云“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此酒的魅力可见一斑。你在此作坊不仅能观赏到整个酿酒过程,还可自酿自饮,此乐无穷也!
夜景
乌镇1.3公里景观线内,装设了近百盏外型独特的路灯。每到黄昏,这些路灯使长长的石板老街显得更加幽深、古朴。仿佛使人回到了民国初年的江南小镇。
从修真观到应家桥一带,水中和广场上装置了几十盏漫射灯。入夜之后,这些灯使古镇一派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尤其是在应家桥,水底的灯光使其化为一轮满月,漂浮于东市河上。香山堂药店
位于东栅财神湾入口处,距今已有120年历史,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早先开设在“王恒隆”纸马原址,后由其长子陆辛甫搬至“金家厅”对面。此后又由其孙陆渠清搬至财神湾开业经营。虽几经搬迁,其陈设格局、加工用具都未曾改变。
桐乡花鼓戏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短小精悍,曲调流畅活泼,且以方言演唱帮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修真观前的古戏台是上演花鼓戏的主要舞台。目前上演的都是一些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的地方戏剧,如《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等。
皮影戏及乌镇拳船
皮影称为30-40年代的动画片。它是用牛皮、羊皮做成各种人物、动物造型。表演的时候,在台前竖一块白布,打上特制的灯光,配上锣、鼓等伴奏。使人物、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拳船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江南一带所独有的。它是在此船上搭上木板,边行船边武拳的娱乐活动。一九九一年国庆时,曾举行过拳船表演活动。
乌镇二期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乌镇●西栅●三寸金莲馆:
过去有人说:三寸金莲是江南女人最美所在。也有人说:封建枷锁森严的地方比如传统文化丰韵,我们现在即将进入三寸金莲馆,就是感受千百年来缠足文化在中国封建历史的沿革。而我们乌镇设了这样的一个展馆,目的在于:客观展示这段裹小脚的历史,向您讲述乌镇的历史,裹脚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现代年轻人可能没办法想象,在1000多年前,中国的妇女判断自己是否美丽,最主要的不是美丽的容貌、丰满的身材,而是自己的脚够不够小,够不够迷人。三寸的小脚,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三寸金莲”是最美的标准。可以说不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不看到这些不可思议的小鞋子,也许咱们永远无法理解中国小脚女人们曾经经历过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