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300年的回望——李白的足迹(安徽 徐而缓)
(2010-01-22 11:15:30)
标签:
文化 |
分类: 交友天地 |
http://review.jcrb.com.cn/ournews/asp/readNews.asp?id=83536
公元702年,有“诗仙”、“酒仙”、“谪仙”美誉的大诗人李白,出生在唐辖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安西都护府包括波斯(今伊朗)、里海以东广大的中亚地区。碎叶城位于中亚楚河流域,可以称得上是唐朝在中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甚至四五岁的孩子也能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所思的故乡是碎叶城。从幼年时离开碎叶城,到病死安徽当涂,李白再也没有回过碎叶城。在吟咏这首《静夜思》的时候,我们谁又真正体会到了李白灵魂深处埋藏的疼痛?!
我们不知道,李白属于哪一个民族。史书上也没有注明李白是不是属于“汉族”。如果从他的出生地和他一生都酷爱喝酒这两方面来看,李白应该属于少数民族。李白之“李”,很可能因为祖上对李唐王朝有功,蒙赐姓“李”的。他是什么民族、什么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以及他极富传奇特色的一生。
李白幼时,随其父迁入四川。据《新唐书》记载,李白十岁时就已经“通诗书”,称得上是“少年才子”。等到他长大后,就隐居在四川岷山。李白天性豪爽,轻财重施,极有个性。当时,李白知道朝廷在四川各地都设有招收人才的考试点,但是,他却不去参加那些考试——李白为什么不去参加那样的考试呢?原来,除这种考试外,唐朝还设有“超拔群类科”,只要你智识才艺超群,大唐可以“不拘一格‘用’人才”。所以,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李白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只将心思放在“纵横术”、“剑术”、“交朋结友”、“纵情山水”上。天宝年初,李白沿长江而下,到了浙江会稽,并与当地一个叫吴筠的人关系很好。吴筠奉诏来到京城,李白就与吴筠一起,来到了长安。这次到长安,是李白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诗酒风流,天下闻名。
到了长安后,李白前去拜见当时声名显赫的贺知章。正是这个“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贺知章,对李白的一生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贺知章官到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兼集贤院院士、太子侍读、工部侍郎、秘书监等职,看了李白的诗词文章之后,大为惊叹,说:“地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奇才呢?这样的奇才只应该天上才有哇!你真是从天上发配到人间的‘谪仙人’哪!”
贺知章不只是对李白这么说,对玄宗皇帝,他也这么说了。唐玄宗听了,大为惊奇,就把李太白召上金銮殿,与他谈国事,并让他当面写文章。李白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就这样,李白从一个山林隐士,直接进入了士大夫阶层——一个人有了真正的才能,是谁也无法阻挡得住的。李白的才能不容置疑,但李白的成名,贺知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叫“贵人相助”吧!
如果有兴趣,我们还可以研究研究李白的“社会公关学”——李白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诗人,还是一个极其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当时,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太监除外),谁都把李白当朋友。上到皇帝,以及皇帝的老师;中到文武百官(如丞相裴政,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下到平民百姓(如汪伦),李白都可以与他们相处得很好。
李白供奉翰林院大学士之后,还是和当初一样,以酒为乐。常常和一些长于饮酒的朋友在长安的大街上喝酒,并且经常醉倒在饭店、茶楼、酒肆甚至大街上。有一次,唐玄宗在沉香亭游玩,忽然感觉有些诗意、乐意,就让人把李白叫来,为自己的这些想法做出一些合乎音乐、诗文的作品。而李白却在长安街上喝得酩酊大醉。人们没有办法,只好把他携进宫来,帮着他把脸随便洗了洗。他就拿起笔来,一气呵成。而那篇文章却写得“婉丽精切”,无与伦比。唐玄宗极爱其才,多次设宴招待他。有一回。李白又在皇宫里伴侍皇帝,喝醉了,就叫皇帝身边的大红人高力士给他脱靴,让贵妃杨玉环为其托墨。演绎了一出《李白戏权贵》的好戏。那杨贵妃倒还没什么意见,高力士却引以为耻,就找了个机会,将李白的一些诗句摘录下来(“寻章摘句”就源于这类小人),曲解给杨贵妃听,说是李白做诗讽刺她,以激怒杨贵妃。那女人却也糊涂,也不管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诗歌将使她永垂不朽,却只管哭着,不让唐玄宗给李白封官。没有办法,唐玄宗只好放弃让李白为官的念头。李白自知为权贵所不容,就越发狂放,不修边幅,日日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饮酒作乐,号为“酒八仙人”。
当时的李白,就如同一只花瓶,虽为唐玄宗所器重,却在那儿供着,不为重用。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李白来说,这样的日子,在长安住得久了,也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他就向唐玄宗表示,请求浪迹江湖,“还山”悟道。唐玄宗是懂得艺术的人,“赐金放还”。传说,李白离开长安前,唐玄宗还给了他一块贴身“金牌”:准许他喝天下之酒,不用付款,其饮酒费用由官府结算。
这样,李白就有机会沿长江而下,“浮游四方”,足迹遍布大江上下、南北,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酒仙”。(上)
李白的一生都离不开“诗”、“酒”二字。
早年,李白客居山东任城的时候,就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人居住在徂徕山。他们醉了就睡,醒了又饮,诗酒文章,乐极一时,号为“竹溪六逸”。正是因为李白,中国的酒风,才从大唐的天空,一直吹到1300年后的今天,醇而又香,传之久远。他饮着酒,吟着诗,苍天为纸,长剑为笔,恣意山水,成为诗坛古往今来潇洒第一人!
李白是前无古人的。他和杜甫一起,被人们称为唐朝的“双子星座”。李白是诗坛巨擘。同时,他又是“词”的开山祖师。他的《忆秦娥》通常可以认为是中国开山“第一词”。大美无言,大行无碍。吟到深处,他可以像《静夜思》那样,写出不分平仄的“新体诗”。可以说,他又是中国近代“新体诗”的发明人!格律诗对李白而言,是一种“戴着手铐、脚镣的舞蹈”,只有戴着,才越发痛快淋漓,从来就没有真正束缚过李白的拳脚。只有他,才能将唐诗发展到最高境界。
李白的一生也离不开“山”、“水”二字。
李白的足迹遍布整个长江流域。为避安史之乱,李白隐居安徽皖山一带,一住就是多年,并留有石刻多处。他以皖山为据点,东到吴湖采石矶,直到如今,吴湖还留有其“跳江捉月”的故事;西到潜山、岳西(以及湖北的英山、罗田),在二祖寺领悟禅宗;南到宿松(以及江西的彭泽、庐山),写有《将进酒》一诗;向北他到了安徽敬亭山,写下了“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的诗句。他还唱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把酒吟诗,才华横溢,享受江南泾县“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风土人情;看着“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美景,李白喜极而乐,而歌,而舞,而书,而哭,而击剑,而长鸣,进入了其诗歌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旅游即景诗的高峰期。
推杯换盏、潇潇洒洒之余,诗人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民生疾苦。他在安徽宣城极叹:“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且为我捶碎黄鹤楼,我却为君抛却鹦鹉洲”。面对乱世,李白是痛苦的,他只能“五色粉图何足珍,青山可以全吾身”,遁迹青山,学仙求道。李白是后无来者的。他把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了极限。自他以后,说到浪漫主义诗歌,人们就像他在黄鹤楼长叹那样,感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不敢与其比美。
安禄山造反时,永王曾将李白招做幕僚。永王事败之后,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到夜郎。走到半路上,适逢天下大赦,李白得以辗转来到安徽当涂,投奔族叔李冰阳度日。等到唐代宗当上皇帝后,便下了一道诏书,让李白到京任“左拾遗”一职,而那时,李白已经病逝了,依其所愿,葬在谢家青山之东麓。
李白,将“诗”和“人”极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诗人”这个词充满了力量。他属于历史,属于中国,属于世界。(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