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关注农民阅读需求
新年伊始,我著的《中国财神》一书,有幸入选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起的“农家书屋”重点推荐书目。当然,这得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查振科博士、总编室主任张宏宇、二编室主任仲江大姐,以及相关朋友们的大力推荐。那么,什么是“农家书屋”呢?中国政府为什么要投巨资搞这样一个民心工程?这项工程对老百姓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北京学者吴祚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
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2010-01-05
来源: 人民日报
从有关部门获悉:截至去年6月,我国已建成农家书屋9.2万家,中央财政也在2009年给农家书屋加拨13.954亿元。但是,这13亿人民币具体分摊到每个农民头上,则仍然有些杯水车薪。尽管经济快速发展了30年,但农村人均藏书量仍显匮乏,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不高,除去学生课本不计,农民人均一年只有
0.1册书,也就是说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在西部一些农村,还有10年没有买过一本书的家庭。
有关部门划拨巨额资金用于农村读书工程,体现了国家意志,是一种国家关怀。作为国家意志,是希望通过乡村读书活动,使乡村提高文化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量;作为国家关怀,是动用国力与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图书与知识,使社会基层感受到人文关怀,它的现实与长远意义,不言而喻。但这项文化富民工程仍需继续提升它的效能。
通过网络,我们似乎无法检索农村书屋的书目,也无法看到有关荐书专家委员会的组成。我们已有自上而下的配给,却似乎还缺少自下而上的诉求,也就是说,我们只看到上级有关部门单向的关怀,而没有看到农民对图书对知识真正有哪些需要。如果忽略这种自下而上的诉求,大量的图书下乡可能就会变为一个数字,开始有农民因好奇而光顾,慢慢地因为没有新书或相当多的书与自己兴趣、需要无关,而渐渐不去借阅。农村书屋的持续发展,因此倍加引人关注。
现在,一些对农村有针对性的图书正在编辑出版之中,但面对不同区域不同生活形态的广大农村,我们还需要下放图书选择权,一方面可以让各地统计农民需要的图书书目,由有关方面组织统一配送,直达农村书屋;另一方面,可向农民发放购书券,让农民自己购书。
与缺少图书相比,乡村更缺读书辅导员。乡村的智力资源逐渐被城市吸收,甚至人力资源也更多地服务于城市建设,乡村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反哺,更需要智力上的回馈。假期返乡的大学生研究生、当地教师、待业的年轻人,都可以成为读书辅导员或志愿服务者,利用空闲时间给农民讲解知识,或为农民开列相关书目——一些农民并不知道与自己生产生活相关的书籍如何获得,以及如何阅读。这项工作就不是简单的送书下乡可以做到,而需要社会力量予以配合协力。
现在手机已相当普及,网络也开始进入乡村学校与家庭,如果各地手机短信中每天向当地农民普及一条科普知识,日积月累也相当可观,而网络检索,则可以向农民提供无限量的知识资源,让各地干部与党团员身先士卒,每年有一定时间到乡村普及文化与科技知识,既是一次对乡村文化的体验与调研,也是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怀乡村文化发展是系统工程,自上而下的投入与关注很必要,而自下而上的诉求,按照文化教育规律与有效方式来实施,则是成败的关键。(吴祚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9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3600种)”的地址如下:www.gapp.gov.cn/cms/cms/upload/info/.../125853475767845258.xls
或者:http://press.swufe.edu.cn/admin/down/download/2009112929502009%E5%B9%B4%E5%86%9C%E5%AE%B6%E4%B9%A6%E5%B1%8B%E9%87%8D%E7%82%B9%E5%9B%BE%E4%B9%A6%E6%8E%A8%E8%8D%90%E7%9B%AE%E5%BD%95.xls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