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为什么会是吼出来的?(安徽 徐而缓)
(2009-09-23 09:06:09)| 标签: 查振科徐而缓黄梅戏二人转文化 | 分类: 交友天地 | 
秦腔为什么会是吼出来的?
 
 
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查振科博士,晚上不睡觉,跑到我家菜园子里来“偷西瓜”--偷了我的西瓜倒也罢了,硬是踩得我家菜园子里到处都是他的“脚印”,东一箭,西一剑的,搞得我是疲于招架,不得不有所应答。他那一问就是:
“秦腔为什么是吼出来的呢?”
这一问,问得我是一身冷汗。不过,呵呵,我徐而缓是谁呀?那可是天下唯一的一个“徐而缓”哦!“查社长”怎么啦,“查博士”又怎么啦,加上“查大诗人查大书法家”又怎么样呢,那还不照样是咱一个铁哥们嘛!呵呵,怕什么怕?咱开动脑筯,戏答如下:
什么树上开什么花,什么土地上结什么果。秦腔,产生于黄土高原,那儿缺水,寒冷,自古以来,那儿的自然环境就很差。为了抒发胸中的块纍,人们(特别是西部的男人们)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年年欠收的土地,冷漠无情的黄河水),他们当然只能是骂出来、吼出来,胸中才有快意。于是,吼骂之声成秦腔。另外,秦腔,出自“秦”地,由来多唱“秦王”时期的故事,并以唱“单雄信踹唐营”、“斩单童”等最为经典。而这些唱段,均表现的是特殊人物“单雄信”生逢乱世,对家、国、人(友情)的极端失望。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说法,这种内心情感的发泄,那些特殊内容的表达,非“吼”无以畅述幽情、忧情,非“吼”无以表述戏曲人物(英雄)对那个世界的极端绝望。所以,吼,是秦地男人的胆;吼,是秦腔的魂。
京剧正是借用了秦腔这种韵味,发展了自己的架子花脸、铜锤花脸。
中国戏曲,各有特色。概括起来:黄梅戏是“哭”出来的,越剧是“装”出来的,秦腔是“吼”出来的(或“骂”),川剧是“笑”出来的,藏戏是“说”出来的,二人台、二人转是“扭”出来的。
黄梅戏诞生在湖北、安徽两省交界处,历史上,因为贫穷,那一带的民间艺人,只能是乞讨为生,靠卖艺换点吃的。因为,他们目之所及是贫穷,身之所处也是贫穷,所以,我以我声唱我身,所唱出来的,多是《补褙褡》、《王小六打豆腐》、《女驸马》、《打金枝》这样的“哭”戏。当然,其中也不乏《对花》、《夫妻观灯》这样的“笑”戏。但既便这样,细品之后,我们依然能从后者当中品出那种快乐背后的“哭声”或“哭腔”。
为什么说越剧是“装”出来的呢?这个“装”字,也可以理解成“妆”。“装”字本是“妆”的另一种写法。越剧靠化妆。小衣小靠根本上不得越剧的大台面。我们知道,越剧是没有男演员的。所有的角色,都靠女演员来装扮。所以,越剧玩的是“秀”字,看的是“嫩”字,归根到底是一个“装”字。
秦腔可以看成是“国骂”。前文已叙,此处就不多表了。
在各大剧种当中,“川剧”算是另类。它靠“变脸”、“喷火”等特技而闻名,也因其自身特色而吸引了更多老百姓的眼球。四川人是喜欢文学、美术的,他们喝的是甘茶,打的是麻将,赏的是清音,玩的是幽默,所以,笑,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丑角,是川剧的核心人物。“老鬼”魏明伦正是抓住了这个核心,才写出了《变脸》。
藏戏历史悠久,靠一代代艺人心口相传。说表的功夫,是这些藏戏演员最扎实的基本功。他们可以将大段、大段的故事,“说出来”、 “舞出来”、“跳出来”――“说”,在其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没有说表,就无法让人知道藏戏的内容。所以,“说”,是藏戏的灵魂。
中国戏,如果要取一个共同的名字,应该是“二人台”。因为,中国戏剧所描述的故事,多是才子佳人二人唱。
二人台也好,二人转也罢,基本上都是靠两个人在台上“扭”出来的。他们一表一达,四条腿在台上(可以是任何地方)随便扭动、跳跃,唱的是男女之情,表的是男女之爱,舞的是男女之愉,蹈的是男女之欢。离开了“扭捏”这个法宝,台上的两个人也就无法将一台戏演下去了。
以上浅见,纯粹是我个人的看戏心得。暂列于上,供各路诸侯雅正。对了,朋友查,我说的对不对呢?呵呵,我可等着您射来更多的箭哦!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