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而缓:舟山采风之《不肯去观音》
(2009-06-08 22:34:2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走南闯北 |
安徽 徐而缓
据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有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奉观音像回国,行至莲花洋新罗礁附近,因遇风浪,船不能行,慧锷和尚便向佛像祷告:“若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慧锷和尚的船终于在浙江舟山潮音洞旁停泊了下来。慧锷以为观音不愿去日本,恰好当地一个姓张的居民见状,愿意将自家的茅舍献出来,供奉这尊观音佛像,于是,慧锷和尚便一心一意在潮音洞旁供奉观音--是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因为是“佛选名山”,所以,不肯去观音院被视为普陀第一庵。其香火兴旺,不同寻常。
公元917年,不肯去观音院迁址于灵鹫峰下(普陀山普济寺前身),潮音洞上的旧址因而湮没。而今的“不肯去观音院”,是1980年在潮音洞附近新建的。同时,还修了一个仿唐式建筑:中日友好长廊--人们将这里供奉的观音,称为“爱国观音”。
在普陀山走了一圈,看来看去,我觉得只有“不肯去观音院”前,才是最适宜观潮的地方。难怪1918年8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到普陀山小憩时,会写下这样的句子:
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楼间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
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
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谒竟如何?
康有为的诗,写得既不工整,也不大气。不妨步其韵,反其意,写一首,算是舟山采风的收获之一吧:
观音至此不肯过,海上仙山属普陀。
天风浩荡八万里,梵音响彻十方波。
苦瓜和尚愁何在?眼睛诗人福寿多。
人间第一清静地,不觅真如又如何?
2007年,我游普陀时,曾巧遇从山东至普陀山还愿的苦瓜和尚。
2009年6月1-7日,我带领中国音乐家协会20名词曲名家赴舟山,举行“著名词曲作家舟山行”采风活动。活动期间,我与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邱平海兄谈到观音的“不肯去”三字。平海兄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他对“不肯去”三字,持有不同看法。在他看来:观音是世界的观音,是全人类的观音,不存在有什么观音“不肯去”日本弘法利生的说法。早年僧侣们的“不肯去观音说”,是站不住脚的。
我同意平海兄的看法。如果硬要说有一个“不肯去观音”的话,只能有一个“救惠锷出苦海”、“救惠锷出水灾”的观音,而不存在一个狭隘的“不肯去日本弘法利生的观音”。平海兄的这种解析,更符合有身份、有学识、大智慧者的心性,更符合观音大士的普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