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而缓:说空道无(1)
(2009-04-26 09:57:43)
标签:
文化 |
分类: 难得糊涂 |
说“空”道“无”
安徽 徐而缓
(1)
在中国文化的翰海里漫游,经常会碰到“空”这个字。道空、财空、色亦空,所以,《红楼梦》里有一个“空空道人”,《西游记》里有一个“孙悟空”。
将“空”字做成一项史无前例的文化产业,是历史上中国佛教界一不小心、偶尔为之的结果。入了空门空不空,未入空门空亦空,如此之类,说是笑话,也不是笑话。因为,许多老百姓是不管这些,只是见了菩萨就磕头,遇到寺庙就烧香的。天下寺庙,本不卖任何东西,其所“卖”的,只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一种境界--说到底了,其所卖的,只不过是“空”、“无”二字。既然佛家只有“空”,只有“无”,那你们还要去寺庙里求什么功名利禄、富贵长生、健康幸福呢?那个地方有这些东西吗?
如果说“有”,那也只存在于“精神暗示”之中。你求孩子升学,孩子有了压力,经过一番努力,果然升学成功,你认为是菩萨保佑的结果--实际上,孩子的升学,关没关菩萨的事呢?天知道。但借用精神内力的作用,经过这种心理暗示,对孩子的精神压力增大了,这个菩萨,是“你”,是孩子本身。
你在菩萨面前求官,说你将怎么怎么地努力工作,再也不敢胡作非为,或者今后“胡作非为”更讲究人道主义的方式方法,经过一番操作,你升官了,你相信是菩萨帮了大忙--实际上,你的升官,与菩萨有没有关系呢?说有,就有;说没有,也就没有。因为,你是在按升官的方式办事,符合升官之道的营销理念,升官是必然的事情,但你去求了菩萨,更加心安得,更加心平气和。同时,也为你不升官、甚至贬官,做好了心理铺垫,所以,这个“菩萨”,你是一定要去拜的。因为,你求的不是菩萨,求的只是自己心理承受得起的精神准备、思想准备。
说多了,说开了,就没有了意思。今天上网,看见远在美国的一位网友贴出的诗,名曰《空空诗》,贴在下面,供朋友们一笑吧!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功?
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这种什么都是“空”的思想,本身也是不对的。但它不对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留待下一回解答。
2009年4月26日 北京金凯福艺术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