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采风》之四:海天佛国普陀山

标签:
旅游 |
分类: 走南闯北 |
《舟山采风》之四:
海天佛国普陀山
安徽 徐而缓
“海天佛国”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普陀山主要有三大寺院,即: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雨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谓天下之大,法雨霏霏,没有天恩挥洒不到的地方。就连远在舟山、偏僻海岛上的寺庙,也享受着天风浩荡、阳光雨露--此之谓也。
[普陀山“六和钟”]
“普陀山”有三宝:字塔、铜锅、贝叶经。所谓“字塔”,即《楞严经》字塔,由安徽歙县三宝弟子李国宁,于清咸丰六年(即1856),用7个半月时间焚香习书而成。即用蝇头小楷将77036字的《楞严经》排列成塔形图案,抄写在六尺宣纸上,令人叹为观止。所谓“铜锅”,即“千僧锅”和“罗汉锅”。这两口大锅都是普济寺的,且都铸于民国五年(即1916年),重量分别为1.5吨和1.2吨--这两口锅究竟有多大呢?煮一锅饭能供上千人就餐--这么一想,您就知道它们有多大了。“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普陀山珍藏的两部贝叶真经,在薄如纸的贝叶上,刻有两三行十余行不等的印度梵文经典。其字细如蝇足,但笔画清晰。
除了这三件宝贝,普陀山还有康有为、孙中山的书法真迹。
1919年8月,康有为来到普陀山。现存于普陀山文物馆的康有为书法,一件是其在“不肯去观音院”的手书;一件是其为法雨寺撰写的对联:
“锦屏临海浪,法雨冰天花。”
听说,民国五年(即1916年),孙中山先生游览普陀时,也曾留下墨宝,以记叙他登临佛顶山时见“海市蜃楼”的情景--可惜,我无缘看到。
1997年10月30日落成的南海观音铜像,是舟山宗教朝拜的标志性建筑。从唐朝开创“不肯去观音院”以来,一年四季到普陀山朝拜观音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三大香会和节假日期间,普陀山香火鼎盛,游人如织。而今,普陀山的年接待游客数已连续16年在百万人次之上。“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推崇第一山”,集山海奇观、佛教文化于一身的普陀山,已经成为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
天下寺庙,须以万千计。正如大乘禅院千佛楼上的那幅对联所说:
“千说千谈,不离超升脱死;佛经佛法,无非转悟开迷。”
[远处即著名的洛迦山]
2009年3月28日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