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吴祚来兄--击缶是没文化的表现?
安徽
徐而缓
今天,北京学者吴祚来发表了《击缶是没文化的表现》一文。针对他所持的这种观点,本人试着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
首先,缶,是农耕时代的物件。缶,是人类社会不发达时、瓷器未普及时,人类家庭中常用的一种盛酒的容器,然后才是一种乐器。《说文》里说:“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可见,击缶而歌是类似于吃饱了敲碗,但决不能理解成“叫花子吃饱了敲碗”的娱乐行为。《左传·襄公九年》上说:“具绠缶,备水器”--可见,缶还是一种汲水的瓦器(earth
ware for sucking water)。此外,缶才是一种陶瓷乐器(fou,aclay music
alinstrument)。《易·离》上有“不鼓缶而歌”的说法---吴祚来兄大概是根据这种说法,认为击缶是一种没有文化的表现。
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用“缶”的态度上,我与祚来兄的观点也不同。奥运击缶,决不是一种没有文化的表现。相反,却是一种有文化的表现。
首先,文化元素运用的多样性,能带来艺术创造的多样性,能丰富多彩我们的电视荧屏。在这以前,许多平民百姓都不知道什么是“缶”。天天是美女,只是换着不同的服装在舞台上跳跃、腾挪,您的审美不疲劳?“缶”的加入,缶的偶尔一用,是一种古文化的新包装、新运用,包括奥运仪式上宣纸、字模(印刷术)的运用,应算张艺谋创作团队的大手笔。之后的卖缶,更是其成功的证明。试问:不成功、不美,有谁会冤大头掏钱去买那些缶呢?博主提供的这些照片,本身就很美嘛!
再来看看古人如何击缶吧。最好的例子是庄子“击缶而歌”的故事。
庄子的老婆死了,庄子击缶而歌---庄子用击缶来表达自己对死去妻子的怀念,他是在用一种文化人特有的行为,来表示对逝者的怀念。你不认为庄子的这种行为很美吗?难道我们只能用千篇一律的“哭”去表达对死人的哀思?换句话说:您只以为美女的舞蹈才是习惯性的美,才是有文化品味的表现?不会吧!
秦人击缶示丧,是秦文化的升华。另外,秦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气的一种文化,地表的长城,地下的秦始皇兵马俑方阵,这一明一白、一上一下、一阴一阳两条线,都是世界古文化遗产中的大文化线,都是古往今来无可比拟、足以震撼人心的大文化。秦文化的“焚书坑儒”不足取--但如果那时候的诸子百家也乱得如今天的博客或网骂,多得连从政者都无法分辨真假,我觉得,再来一次“焚书坑儒”虽然没必要,但断一断电,整顿整顿网络文化,是大有必要的。
或许,博主只是想说:奥运击缶,不该动用军队?试想,从操作层面上来看,如果不动用和平时期的军队,仅仅一个管理,也无法满足奥运仪式的需要。奥运动用军队,与秦始皇焚书、秦始皇兵马俑方阵,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决不能同日而语。所以,让军人击缶,是国家大型仪式活动的需要--那也是一场和平年代当代军人必须打的一场战争。
不知我说的对不对?呵呵。
博主的图片很漂亮,贴在下面,供大家同乐吧:
http://184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3/24/7/10/120e04e6dd9g215.jpg
缶(?)与北京奥运击缶(?)的画面
http://187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3/24/7/10/120e050963dg213.jpg
2009年3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