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而缓:踏青折花想李白(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走南闯北 |
(3)李白是个“人来疯”
李白是个性情中人,反映到生活中,就是他的急性子。因为性子急,所以,李白在哪儿都呆不长久。对应的例子,如《送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是李白游安徽泾县桃花潭时,送给侠士汪伦的。为了将李白接到安徽泾县来,汪伦写了一封信给李白,说我们安徽呀,阳春三月风光好,到处都是鸟语花香。不仅如此,我们这儿还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来吧来吧,到我们安徽泾县来吧,我包你吃好、玩好、喝好!李白听了很高兴,心想:人间真有那种好地方?我得去看看!于是,李白屁颠屁颠地来到徽州。于是,汪伦天天用好酒好肉招待他,两人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不过,急性子的李白,在泾县没有呆多久就走了,临别前,李白写了这首诗,作为对汪伦的答谢。
安徽人的好客、尚文之风,由来已久,“汪伦”就是明证。
《赠汪伦》是汪伦带领乡亲们,给李白送行时,李白口占一绝,算是脱口而出的应景之作,当然也是李白“人来疯”的产物。
李白的“人来疯”是有史可查的。如那首著名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以及另外两首《清平乐》,都是李白在人很多的情况下,即席赋诗,瞬间草就的作品。历史上的某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观赏牡丹花,为了活跃气氛,增加乐趣,便招来李白,吟诗作赋。皇帝、贵妃没有多少时间让一个诗人多磨蹭的,所以,李白只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了这三首《清平乐》:
清平调 (李白)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即兴赋诗,瞬间而成,足以考验李白是不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事实证明:李白是唯一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木芍药(牡丹)和杨贵妃联系在一起,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交相辉映,如同蒙承唐玄宗的恩泽。这些诗,既拍了贵妃女的马屁,又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
此情此景,如果换了杜甫,他能写出什么样的诗来呢?唐玄宗、杨玉环能容许他“捻断数根须”,半天挤不出一个屁来吗?我想,杜甫一是遇不上这种机会,就是遇到了这样的机会,他也写不出什么好作品,说不准还会变成一种灾难。因为,天才与实干家,有着天壤之别!
李白的“快手”、“快枪”是出了名的。李白人多、酒多的时候能出好作品,孤独的时候,李白照样能写出好诗、好词、好文章。“床前明月光”就是李白在极其孤独的时候写的: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中国打油诗的开山之作。看上去李白是信口拈来,实际体现的,却是李白的才思敏捷。李白作诗、书法,向来都是速战速决、一气呵成的。这种傲气、霸气与神气,贯穿了李白一生。下面的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也属于这类作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是个性子很急的人。快人快语成就了李白,也害死了李白。快言快语的人,在酒桌上是受不得别人劝的,还没等到人家三言两语说完,按照李白的个性,绝对是酒一入肚、空杯快快斟上!长此以往,铁做的肠子钢做的胃,也受不住这种折腾,所以,李白应该是酒精中毒而死的。
快人快语办快事。李白是个今天的事儿今天办、不可拖沓到明天的人。所以,安禄山反叛后,唐王朝的灾难刚刚来临,李白就想救国家出水火,他以为唐玄宗死了,听说永王李璘起兵,正在召幕贤才,他便听从李璘的召唤,成为李璘的幕府属官。谁知,李璘起兵不久,即被唐肃宗消灭,因为,唐玄宗并没有死--皇帝没死,拥立新帝,犯的可是死罪,李白这回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急忙逃回江西彭泽。李璘兵败后,李白受到牵连,按律该判死罪。不过,吉人自有天相。当初,李白游历并州时,见到郭子仪。那时的郭子仪正走背字,犯了杀头之罪,在李白的救助下,郭子仪得以死里逃生。从此以后,二人成为莫逆之交。因此,看见李白蒙难,郭子仪当即请求免去自己的官职,只想救赎古今难得的奇才李太白。于是,皇上下令,将李白流放夜郎。后来,恰逢天下大赦,李白得以再次回到寻阳。不过,倒霉的诗人,又不知道是犯了什么案子,被再次关进监狱。当时,宋若思率领三千吴兵去河南,途经寻阳,释放囚犯,并征召李白为参谋。不久,李白辞职。当时,李白的族叔李冰阳在安徽当涂做县令,于是,李白赴当涂,投奔李冰阳,最后病死当涂,时年64岁。到唐代宗即位,召李白到朝廷任“左拾遗”时,李白已经去世了。所以,李白虽有“左拾遗”之名,却没有享受“左拾遗”之实。
李白是近两千年来的一个奇迹,他已经升腾成为世界艺术星空里一颗最耀眼的明星:太白星。
(4)李白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
李白,又名李太白,号青莲居士。有人不禁要问了:李白为什么叫李白,或者李太白呢?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据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给李白的《草堂集序》上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悬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李阳冰是李白同时代叔叔辈的人,他的文字,应该真实可信。
至于李白为什么自号为“青莲居士”,这与他酷爱中国道教有关。
道教是唐朝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和思想潮流。道教思想、道家活动、道教人物与唐代政治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道教已经成为唐代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步入唐代官场,从道教入手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李白正是经由中国道教里的元丹丘、持盈法师的引荐,才搭上了唐王朝的“成功快车”。
(5)李白为什么会葬在当涂青山?
李白生于唐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卒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李白一生虽然比较坎坷,但其酷爱“入名山游”,漫游了大半个中国。他与安徽当涂更有不解之缘。从25岁第一次来到当涂,到64岁时终老当涂,38年间,李白先后7次来到当涂,留下了50多首诗文。唐上元二年(761年)秋天,李白抱病投奔族叔、时为当涂县令的李阳冰。次年病重,慎重地将一生全部著作交给李阳冰。次年11月,每日咳痰不止的李白,自知病势日剧,将不久于人世,便写下了《笑歌行》、《悲歌行》。临终前,李白赋了一首《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推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至此,一代诗仙李太白,终以“腐肋疾”(胸肺脓穿孔),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死后,李阳冰将其诗稿,精心编成《草堂集》10卷(已散佚)。将李白葬于当涂县城南 5公里的龙山东麓。
李白死后55年,即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时为宣歙观察使,因念与李白有通家之情,经过几年的明察暗访,得知李白之子李伯禽虽然定居当涂,曾为其父守孝,但已于25年前离开人世(“不禄而卒”)。李白之孙离家出走,不知所终,唯有两个孙女,“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她们告诉范传正:“先祖志在青山,殡于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范传正得知此事,立即前往青山勘察。
青山,又名“谢公山”,位于当涂县城东南7.5公里处,亦名青林山(今当涂县太白乡太白村前),高372米,方圆30公里,四周群峦迭翠,芳草如茵,茂林盛树,景色清幽。它北临姑溪河,东傍丹阳湖,西隔青山河与龙山对峙,南视平野。南朝齐著名诗人、宣城太守谢朓游历至此,被青山景色陶醉,遂于青山南麓建造故宅一处(今谢公祠)。李白一生,独慕谢眺,在《草堂集》中,李白说自己“一生低首谢宣城”,“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宅近青山,同谢朓公之脱骨”。为了满足李白遗愿,范传正与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将李白墓迁葬于青山西麓。范传正亲自为新墓撰文曰:
谢家山兮李公墓,异代诗流同此路。
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青山李白墓受到了白居易、贾岛、杜荀鹤……以及清代刘大櫆、姚鼐等历朝历代诗人们的祭拜。
特别是唐朝诗人贾岛,以64岁高龄,千里迢迢,来到当涂,拜祭李白,不幸客死当涂,也葬于当涂李白墓不远处。
按照这种说法,青山有幸埋忠骨,“青山”不仅有谢眺、李白墓,还应该有贾岛墓――可是,贾岛墓又在青山的哪个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