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无的境界:著名评论家眼中的田旭桐作品(图)

标签:
当代水墨田旭桐杂谈禅画北京水墨 |
分类: 参禅悟境 |
http://s12/middle/473a32ectbbf945c7583b&690
看田旭桐的画使人想到“画如其人”,但不是一般的理解。一般的理解是画中有人格与人品,是一种气质和品格。田旭桐的画是人的生存、生命和生活的精神状态。他的创作从装饰性到抽象彩墨,到“禅”的主题,仿佛是一个生命的流动过程。禅不能解释艺术,艺术也不能解释禅,在田旭桐那儿,禅是生命状态与艺术状态的结合,他通过禅悟用艺术表现了人生。
从田旭桐的水墨画中可以看出装饰性的意味,这与他早期的装饰艺术创作有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他的水墨有明显的个人标记,不同于传统的笔墨。虽然田旭桐对传统笔墨有专门的研习与临摩,但并没有追随古人的笔墨。他的画极为简单,简单到只有一笔,如同一片竹叶,一根兰草。但是他并不是画竹叶或兰草,那种笔墨尽管空灵和气韵,却仍是如实的联想。
http://s12/middle/473a32ectbbf95381ce6b&690
田旭桐的画中虽然有具体的形象,用简笔画出的僧人,却是无比抽象的意境。乍一看去,他的笔墨自成体系,笔的轻重与缓急,墨的浓淡与干湿,尽在一笔或数笔之中。像《一湾明月》和《归巢》那样的作品,笔墨已经简单到最小的程度,但笔墨却不是孤立地存在,一点淡墨和一笔浓墨画出了打坐的僧人,也暗示了那一笔墨线不是抽象的表现,而是一种空间的存在,精神的空间与实在的空间。就实在而言,一笔长线横贯画面,像辽阔的地平线分割了大地与天空,墨线的变化,轻重缓急和浓湿干枯,犹如地面的暗示,天空则是一片空白。人物座落于地面,天空衬托着人物。就精神而言,人物处于天地之间,在虚幻的暗示中,打坐与疑思既是容天地于心中,也是化实在于空无。笔墨是形式,不是像兰草那样可以识别的自然形态,是于抽象中的暗示,本身也具有精神的体验,只有在精神的体验和狂迷中才能领悟它所暗示的实在。人物的在场是自我的化身,暗示了禅的主体。主体的意义并不在于是否在场,正如禅的意义不在于禅的解读,意义在于图式。图式也有双重性,一个是视觉表象,一个是心理投射,两者也是统一的,后者决定前者,前者透视后者。
http://s8/middle/473a32ectbbf959d48187&690
田旭桐的画并非笔墨的精道或传统的重复,而在这种个人的图式,其图式的独创性是由他的精神决定的,而不是对形式或笔墨的刻意追求。一笔流畅的墨色横贯画面,划分出天地两个世界,实际上也是他的心理世界,天地万物容于心中,也是对世界的观照与凝思,超然于物,万事皆空。没有这样一种境界和生活的态度,就不可能在画的空白上喻示实在。禅本是不可捉摸的,但禅的境界则是由个人来表述的。不是说谁更好地表述了禅,而是说禅怎样存在于他的图式之中。对于看画的人来说,如果没有僧人的暗示,我们感受到是一个人的生命的状态和生活的态度。
【说明】从2011年开始,田旭桐先生将把经 @丽魅空间(limeikongjian@126.com) 售出的作品所得 5%捐给 @球爱天空-高尔夫慈善基金,用于救助白血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