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说辞调整,但损害已经造成
(2010-01-18 18:49:40)
标签:
it |
美国东部时间1月15日,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表示,公司还在与中国政府进行商谈,他并不排除谷歌继续留在中国的可能性。可以看到,谷歌已经对此前撤出中国的言论口径有所调整,但是不可否认,伤害已经不可避免。
首先是对企业商业利益的损害。Google前面的言论暴露了谷歌在中国市场上的虚弱地位。在旁观者或者客户的眼里,如果在中国市场上如果能做到无出其右的地位,那么他是不会发出那样的声音的。可以对此作出解释的就是谷歌“技不如人”。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上一直“郁郁不得志”,这种情感折射出来的是google产品能力的弱势,如此这般,客户还会把他作为优选项继续和它合作下去吗?百度的“捡钱运动”,应该就是其言论的后遗症。客户的驱动力很简单,就是你能否给我带来实质性的传播利益。不要说谷歌为了“正义”宁愿牺牲自身的企业利益,对于衣食丰足的google它可以选择商业上的清高,但是对于那些为大多数生存发展而拼搏的企业客户来说,事实上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其次是对中国区员工情感的损害。这让他们感觉到,这家互联网巨头公司也非百年老店般稳固,虽然斯密特在后来的声明中也谈到了,“仍会在中国保留我们的工程师、程序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但是面对此前率性而为、口无遮拦的谷歌高层,还有人会虔诚地相信他们的说辞吗?
再次是对企业形象的损害。谷歌的退出论调,把原属于经济属性的东西上升为政治属性的议题,这是一个明显不智的行为,也是让人生厌的地方。这在其他公司来说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谷歌却逆向而行,施密特也说“这不是一个商业抉择——商业抉择显然会是继续参与中国市场……谷歌公司不仅仅是被商业利益所驱动”。请问:如果不是被商业利益所驱动,那么应该是什么驱动的?是希拉里驱动的还是奥巴马驱动的呢?如果驱动者是他们,那么谷歌甘当大国博弈的筹码,那么他迟早会后悔这个角色扮演的。这个事件的最终结局如果从经济属性角度获得解决,那是谷歌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如果是后者,则会给他日后的发展埋下地雷。
从google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说它是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崇拜”而生长的,其品牌传播的过程也一直是以“神奇色彩”来包装(例如早期圈内口口相传的google对个人信息的搜索能力,后期对google地图的神奇“传销”,笔者认为包装炒作是美国公司的一大强项,苹果公司与google可谓异曲同工),这也使得它基本没用什么宣传费用就在业界获得了知名度,这也是google一个颇为自得的地方。但是怕就怕这个造神运动让google自己催眠了自己,俨然成为众生神器,那就属于膨胀过度了,而自我膨胀的结果只能自己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