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营商能否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主导者

(2009-04-01 18:15:53)
标签:

it

331日,笔者参加了爱立信的一个关于Web网关的讲座,内容基本上是对2008年通信展上的MSDP(移动互联网营销,通信展上被称作“移动互联网业务管理平台”)解决方案做了一个更为具体详细的说明。不过,其中的一些要点还是很值得关注。

爱立信的Web网关解决方案其核心点在于:可记录用户访问行为(这将为运营商提供极具扩展性的诸多商业模式,如可以精细到对用户消费行为的掌握,能够让运营商做精确的广告投放等业务);为手机浏览网页提供加速(multipart技术、切片技术等,据说在国内C网上测试,手机访问网页速度平均提升了5-8倍)、优化和适配(根据不同的终端可提供不同的页面显示效果,避免显示乱码或无法显示的问题,此前类似功能一般是在手机浏览器环节实现的)功能。

应该说这个解决方案能够提升移动用户的互联网体验。笔者曾在2008年北京通信展上注意到一些企业也在推类似的解决方案,只不过爱立信的解决方案围绕用户体验环节提供了一个“功能组合”,如浏览加速和终端适配。相信这个功能集合还会有进一步升级的空间,因为3G时代移动运营商在这方面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这也将一定程度上要求设备商的持续性的服务支撑能力。

以笔者的理解,这类解决方案的应时性在于:一方面运营商需要深度开发现网价值,衍生出更具扩展性的商业模式,就像Google们那样做互联网生意。另一方面运营商也需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把移动用户重新拉回到对运营商“网络能力”的关注上来,而不是被终端甚至手机浏览器厂商抢去风头。

目前,互联网产业链上对手机用户价值的开发已经呈现出运营商和终端商、Google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正面交锋。而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运营商正滑向管道商的角色,其所标榜的智能化移动网络在互联网应用面前已经显露出了其“傻瓜化”的一面,至少在对互联网用户行为的精准掌握方面,运营商已经落在了互联网公司的后面。

对运营商来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用户交互点上的行为不能够被记录,一些数据也很难被深度分析利用。运营商目前所做的数据挖掘更多地还是一种粗放手段,这应该与运营商此前主要以语音为主的单一业务模式有关。而3G业务的多样化,则需要运营商做出改变。类似爱立信这样的Web网关能够为运营商提供用户“行为”数据库,再辅之以相应的数据挖掘,藉此完全可以让运营商融入到真正的互联网语境中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前瞻一下这样的应用场景:我们在跟运营商签协约的时候,就有身份证的信息,这样运营商就已经知道你是男还是女,这是用户的一个基本信息。我们访问互联网以后,每次的访问记录数据库都有记录,比如你每天去新浪10次,去搜狐5次,而且你是访问新浪体育频道还是娱乐频道,都会自动记录,这个记录会和运营商的广告系统对接,比如你喜欢体育类型,在你访问的时候,系统就自动给你发送体育类型的广告到你的页面上,这样一来,你和另外一个用户收到的广告基本上不会一样,这是由个体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用户隐私权如何得到保障。此前雅虎、Google等公司已经触碰到了这个敏感问题,并引起很大的争议。爱立信方面认为,其中的广告功能是可控的,用户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设置对此进行屏蔽。

基于自身网络资源,最终实现多种产品和服务的零售或捆绑营销以及广告精准投放等商业目标,在未来应该会被运营商们重点关注。拥有庞大网络规模和庞大用户规模的运营商,在分拣用户信息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对于用户数据库的利益最大化发掘,是运营商的一个应许之地,但这也是一个具有多维变异能力的潘多拉之盒。

    不管怎样,如果运营商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它完全可以分离出一个专门运营用户数据库的实体,它所能衍生出来的价值模式也会天开地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