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精雕细刻还是适时而动
中国 3G的发令枪掌握在TD-SCDMA手中,但是没有目标的等待又会伤害TD-SCDMA的未来。
TD-SCDMA产业化的快速推进已使得其完成最终商用没有任何悬念,剩下的焦点问题似乎就是由谁来运营这个网络。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一点就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时机上马TD-SCDMA会对它的长远发展更为有利,一个看似稳妥的寻求成熟度最大化的商用策略对于TD-SCDMA而言并不意味着是最优解。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3G牌照迟迟未发,就是在等待TD-SCDMA成熟起来。3G牌照的发放,TD-SCDMA享有优先权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我们还要做到真正的能够抢到市场的先机,市场不等人,厂商也需要深度参与的理由和宝贵的现金流。
目前,移动通信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入瞩目。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4.32亿户,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增幅高达20%左右,这在构成我国电信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后续移动通信增量市场的开拓将会越来越困难。
由此看来,对于目前尚以语音业务为主要支撑能力的TD-SCDMA而言,它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另外两种制式的3G,更多的是在于被一度定义为“过去式”的2G/2.5G。一方面是可资利用的国内电信市场空间正在迅速缩小,另一方面以TD-SCDMA所面临的全球市场环境来说,在短期内实现“走出去”占领部分国外市场的想法也还不够现实可行。一种技术实现商用的最终目的是占领市场并从中攫取最大化的商业利益,而现时的TD-SCDMA显然还没有获得这个前提条件。
再者,目前从事TD-SCDMA产业化的企业更多的是以国内企业为主,3G牌照发放的时间表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投入热情和获取现实利益的多寡。产业化推进资金的匮乏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设备厂商急需一种从投入到现金流盈收的良性循环的产业格局。
在此前的某个TD-SCDMA厂商论坛上,有厂商代表提出了“与其三年拖死,还不如一年练死”的说法,虽有失偏激,但现阶段的TD-SCDMA的确应该考虑由输血到造血的产业模式的转变,这对于TD-SCDMA技术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热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目前的TD-SCDMA产业,如何界定产业是否成熟,如何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是对决策监管层面提出的课题。而TD-SCDMA所面临的不断技术升级的挑战,例如发展HSDPA等诸多新的升级技术,则是产业群体责无旁贷的责任。为了保证TD-SCDMA在三大标准中处于领先地位,必须长期不断地获得资金的支持,而从此前TD-SCDMA获取资金支持的现实情况来看,也只有在真正的商用中才能够最终保证其资金链条的强健以及资金的及时供应。
另一方面,国际厂商对TD-SCDMA的观望态度更多地也在于其牌照发放时间表的不确定。在他们那里,几乎众口一词的说法便是只有看到商业机会才能出手介入。有跨国公司人士曾对笔者表示,毕竟说服总部对TD-SCDMA进行投资还需要用事实来说话,而没有商用案例的说辞肯定很难会被接受。
跨国公司的参与不能说成是一种帮助TD-SCDMA发展的行为,趋利性也许是其唯一的目的,但是缺少了他们的参与,在很多后续的商用环节上也会让TD-SCDMA遭遇到一定的尴尬。我们可以试着想象,在没有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品牌参与的情况下,TD-SCDMA至少在一些商业模式的选择上会有所弱化,毕竟这些厂商手机品牌的市场号召力还没有哪家国内厂商可以代替。
也许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一些专家指出,参与TD-SCDMA产业和商用技术研发的群体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但种种现实也在表明,这种情形的出现还需要一个前提条件的完备,那就是TD-SCDMA的商用需要适时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