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朝阜路老照片阜成门朝阳门西安门北京京城文化 |
分类: 北京老照片 |
朝阳门:
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
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
朝内大街
东四牌楼与西四牌楼同时修建于明朝年间,皇城一东一西各有四座,故以“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简称之;两处均为三间四柱三楼式有戗柱的木牌楼,跨于路口四面的街道上。东四牌楼每座牌楼的正间上各挂一白色石匾,两面镌刻着同样的字,跨南北街的牌楼为“大市街”,而东西牌楼名称则恰与西四牌楼相反,东牌楼为“履仁”、西牌楼为“行义”。博学多才的大学士刘庸就曾在东四牌楼迤南的驴市(后更名礼士)胡同居住过。
1951年维修了东四牌楼,1954年12月将其拆除,同时拆除的还有西四、东单、西单等大批牌楼、巡城门建筑,没有进行迁移.
西安门
西四牌楼
阜成门:元为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
明正统元年(1436)诏修内城9
门城楼,至正统四年完工,平则门改城阜城门,修筑城楼、城门、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为高。城楼为三重檐歇式重楼建筑,台座呈梯形状,连同城楼通高35.1米。台座顶面铺设城砖,并与城垣顶面甬道相连,其余箭楼、瓮城及瓮城门城楼的规划均类似西直门。城内道路亦改称阜城门街,街南侧有巡捕厅等机构。城外官道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
清代北京城垣规制多沿袭明代。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曾对城门、箭楼等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阜城门是明、清两代自门头沟运煤进城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门"之称。
70年代修建环城地下铁路,城楼及附近城墙皆被拆除,将护城河填平为路。
更多相关内容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