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语问苍天--怀念范敬宜院长

(2010-11-16 00:30:29)
标签:

悼念范敬宜

新闻

杂谈

http://s12/middle/47396855t951a0caed02b&690

这两天不看报,不上网。平生第一次,我如此恨新闻,它把仅有的一点梦想给破灭了。白纸黑字,就是真的吗?拿出点批判精神来吧,您是指点新闻的人,怎么能出现在这样冷冰冰的新闻上?!我不要这样的新闻!

 

新闻是您的命,而您也赋予了新闻以生命。也是您,让我坚持在新闻这条道上,以命相守。您说,人是需要信仰的。我的信仰从17年前那天更坚定,那天大学毕业刚分配到人民日报的我,深夜采访结束去夜班送稿,第一次见到坐在总编辑办公桌后面的您,平和儒雅。看完稿子,您温和一笑,问:吃晚饭了没?我老实答道:没有。您说:拿我的饭盒去吃饭吧。我就真拿着您的饭盒去了食堂。后来您说这小记者挺有意思,一点都不懂客套。

 

其实您和我一样,简单、率真。近50岁才真正开始新闻生涯的您,以一篇《莫把开头当过头》的率真言论直击惨淡现实,让中国新闻界从此有了“范敬宜”这个名字。

 

而我在新闻上的那点自信,也是您鼓励的。您著文点评人民日报的才女,我是被您点到最年轻的一个,您可知道那对于一个刚出道的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后来,我成了去上海创建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的一员。采访浦东五周年的稿子发回总部,您安排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并作了突出处理,您说要鼓励年轻同志,鼓励记者形成自己的风格。此后我有点不错的稿子发表,都会收到您带有鼓励的点评,从北京传真到上海。您从不吝啬从新闻专业角度,给予用功的记者和作品以赞美与肯定。您说“小将们向我们挑战了”,您就是这样子鼓励年轻记者追求职业梦想,永不放弃。

 

后来,有幸跟着您在苏州采访了一周,不仅感受到了您新闻记者的“泥土性”,也真正感受到了您两步成诗的才气。还记得在昆山亭林公园,您边走边给我们唱昆曲小调,讲其中的民风故事。在苏州宾馆的院子里,您给我们讲你的新闻之路,也讲您的初恋,您的傻气,您的执着。您因为要做“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瞒着母亲坐上火车去了东北,一个江南大少爷在冰天雪地里吃尽苦头却自得其乐,苦里开出了新闻之花。

 

苏州是您的故乡,到了那里,您不肯进当地政府精心安排的餐馆包间,非要坐在大街上吃奥灶面,还说小时候天天放学路上看橱窗里的蛋糕,只想着哪天生病了妈妈才给买。那天天忽然降温,大家一起买毛衣,我记得您挑了件颜色最亮的、胸前有绿色大花纹的,套上后兴致勃勃地与我们逛夜景。

 

也许我还是没有您那么执着的信念,或许我比您更多了些疑惑,我想出国去了解西方的新闻传媒。您开始说:“不要走,中国新闻界有你的地位。”这句话我记得太深,因为当时很有触动,但并不理解您的深意。后来见我意已决,您临别赠诗于我,最后两句写道:“莫畏他乡风露重,一肩春雨从容还。”并题曰:“己卯夏日李勤小友将负笈西行赋此以壮行色”。您用毛笔写了一幅横的,一幅竖的,您说不知道我喜欢哪一个,就写了两种。这也是您的性格,总是为别人考虑得很周全。在纽约我搬了七八次家,每次都会把它卷好,到了新家再挂上。现在我又把它带回了国。刚才看着这一个个熟悉的字,我泪如雨下,字依旧,人何在?

 

当年带着您为我“壮行色”的诗句,我一个人到了纽约,人生地不熟,任他风霜露重,笑着面对。还记得911当天进入刚刚炸完的世贸废墟采访拍摄时,见到灰烬里的断臂残肢,心中直抖。我想起了您在火车事故发生后,在腿断了住院后还坚持写报道。我心就平静了,全神贯注于工作。

 

还记得您听说我得了艾美奖,大笑开怀的样子,那是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的大堂。记得当时我给您看我在做的一些事,您说难怪你不回来,这里也挺适合你的。然后您说想吃中餐,那周边只找到五大道的一个小小的中餐馆,很简单的几样菜,您直说好吃,没有吃完的还打包带回了宾馆。几年后在北京见到时,您还记得这事,说宾馆没有热菜的,那天早上走时只好扔了,挺可惜的。

 

我常常惊叹于您身上的矛盾混和,那么多看似冲突的东西如此融洽于一人之身。您诗书画三绝,文气十足,新闻界少有人能及。可在东北农村时,您跟农民坐在草席上喝白开水侃大山,还一起往墙上吐吐沫,比谁能讲粗话。而且讲到这些事时,您总是眼睛发光,十分自得。您眼睛里的童真从未随年龄而消逝。您洞悉一切,却又坚守着内心的纯净。您是个爱做梦的人,两个留美回来的姑姑从小教你英文,也让您从小就有着不同常人的梦,有着融合而豁达的眼界胸襟。正是深厚的文才底蕴,让您可以从容面对所有的事情。我回国后创业之初面临困惑时,您对我说:君子和而不同。外圆内方,这是您的大气和包容。

 

两天了,一直在回避,也以为会麻木了。您不喜欢看人哭,您最爱的是自己那张大笑的照片,您说当天在人民大会堂见到自己最崇拜的人魏巍。因为当年读了他的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热血青年的您义无反顾地去了艰苦的东北,一呆就是30多年!

 

而三年前我从纽约回国,来到清华作访问学者,也只因您说了一句:你学了这么多,该给这里的学生讲讲。我想到了您当年对我的影响,我想是我回报的时候了。

 

今天老忘事,神不守舍。回来后看着您送我的笔墨字迹,泪终于忍不住了。在您的笔下,您对我称呼,从“小友”到“小沁”到“教授”,这是您为我记下的成长轨迹,而这里面的每一步,都是您引的路,都留下您关怀与鼓励的深深印迹。

 

从人民日报到清华园,17年来我跟着您的足迹,在心中将您当作领导、老师、朋友、亲人。我的父母亲也让我问候您,爸爸说本来打算下月来看您的……太多回忆涌来,无语凝噎,祝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