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成香港歌星 希特勒是足球教练
(2009-11-09 01:26:58)
标签:
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名人历史教育杂谈 |
分类: 沁言戏语 |
教育工作者自可以借此反省一下教育的失误,或许研究记忆妙法的专家们在这里也会派上用场,但是让孩子记住一些历史的死知识是困难的,他们更容易对生活中的活知识作出反应,通过耳濡目染自然接受。在无意识中,孩子们就成了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
让我们来试试分析一下答题小朋友的思维过程:问卷中列出名字的必然是名人,名人做什么最牛?歌星、球星、影星?……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人们创造了明星现象、球星崇拜、娱乐经济……在我们构建出的的这一切新生活方式中,孩子们也是生活于其中的主体,而且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以大人的思维来推测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如果我们责备孩子们是“井底之蛙”,那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个“井”是谁给他们建的?我们是不是带他们去欢乐谷多于去历史博物馆,我们是不是正在欢呼迪斯尼进了香港又要进上海?所以如果将来中国的孩子将“渣滓洞”说成是主题公园,我们就不要大惊小怪了吧?
先来看看对岸人民的前车之鉴的事实:英国《太阳报》7日报道,在一项针对2000名年龄在9至11岁的小学生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每20位英国学生中,就有1人将希特勒看作是德国足球教练;同样多比例的学生觉得德国纳粹实施的大屠杀是为了庆祝二战结束。1/6的英国少年认为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一个主题公园。
东西半球,无独有偶。中国曾有学校作过一调查,问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干什么的吗?回答说,吃粽子。老师说,不对,端午节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人,知道他是谁吗?回答说,是香港歌星……
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不过好在这还是在过咱中国人自己的节,多多少少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退一万步讲,“吃”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嘛。而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更热衷于过洋节,情人节、鬼节、圣诞节先后引进繁衍,一个洋节比一个洋节热闹,商家恨不得敲锣打鼓地搞促销,情人节玫瑰炒到天价,而前几天被大人们扮成小鬼仙人的孩子们,会告诉你鬼节就是要讨吃糖果,而对中国人过年欢天喜地采购糖果年货的习俗反倒不象装神弄鬼这样的记忆深刻……
我不是反对过洋节,事实上我自己一直乐此不疲地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只是我们不能忘了引进的目的是为我所用,而不是丢了自我。当下全世界各民族都在讲文化软实力、挖掘各自文化特质,我们这个自称唯一存活下来的最古老文明的骄傲国度,我们的文化特质和深远根基在哪里?有人从美国回来后感叹,不知是中国文化古老还是美国文明悠久,因为美国这个才200多年的年轻国家完好保存着很多历史建筑,而中国的很多城市却到处是一水新的现代派西洋楼宇,全然找不到所谓5000年历史文明的踪迹了……
上文提到的英国那项调查的负责人吉姆•潘顿很感慨:“有些调查结果令我们非常震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仅仅是关怀二战老兵,还有教育整个社会。”“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帮助他们认识历史非常重要。”
潘顿的话讲到了历史与未来的关联,这个关联就是现在。现在的我们做什么,会影响到对历史的认知,也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让我们不要只是怪罪孩子吧,因为孩子未来可能会怪罪我们的!
还有谁能对孩子们可笑的历史答案笑出声来吗?有哪位家长敢站出来笑一笑吗?笑不出来了吧。这不是恶搞,是现实。看似恶搞的结果成了现实,就不好笑了。如果依然是未来的现实,就更不好笑了,因为哭都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