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7月13日在《颍州晚报》5版重点刊登)
颍上残疾小伙姚孝友-- 金牌依然是我追求的梦
题记:姚孝友,颍上人,连续三届全运会残疾人举重锦标赛亚军、安徽省省运会残疾人举重四届冠军的运动健将,一路走来,收获过掌声与鲜花,荣誉的背后却留下太多的疼痛与心酸,这位身残志坚的阳光大男孩依然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无论人生结局如何,他都执着的坚守着自己的世界冠军梦。
一位残疾人如何走向领奖台
姚孝友自幼双腿残疾,但是他天性顽劣好动,事事总觉好奇,读小学时,就喜欢武侠剧,十几岁那年,他在电视里看残疾人举重登上领奖台的镜头,便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原来残疾人也可以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理想。于是,姚孝友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不读书了,在家练举重。”开始时,他选择了用绳子举砖头,随着自己承受能力越来越强,砖头越垒越多,当砖头已经无法满足重量时,他又请人用水泥掺着沙子倒成举重的杠铃,水泥杠铃模子越来越重,姚孝友的名字也在当地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喊他“举重娃子”。99年安徽省运会设置了残疾人举重项目,时刻关注着消息的姚孝友便主动给省残联写了一封信,希望能报名参加,省残联了解到这个信息,立即与市残联进行联系,把姚孝友接到阜阳进行测评,结果他举了140公斤的好成绩,被选拔参加了本次省运会,姚孝友开心的笑了,残疾并不可怕,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看到了希望,他满腔的信心期待能站在那高高的领奖台上,可惜这一次让他失望了,因为他没有任何举重的相关知识,加上他在家训练全部是野路子,器械不规格,在预赛中他只举起了120公斤,被淘汰出局。姚孝友第一次失败,也是每一个人必须要走的经历,虽然他没有能参加这一届省运会,但是他的天赋与勤奋都被省体委教练看在眼里,2003年他被省运动队选拔进省队开始系统的进行训练,参加在南京举行的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这次运动会是姚孝友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型运动会,他攒足了劲头,希望超过前面的人去拿奖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姚孝友不仅在举重项目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还在兼项“羽毛球”比赛中取的第三名,他收获了人生第一枚奖牌。
这一次,他很开心,有收获,但是自己训练方法与运动经验与优秀队员还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回到家,他建立了一个举重房,因为他明白,残疾人比赛是残酷的,唯有不断的练习,不断的付出更多汗水,参加各种比赛才能更上一层楼。姚孝友能吃苦,训练从不打折扣,随后他又师从省体育队陈继刚、中国举重队主教练李伟朴,经过进一步的艰苦训练,姚孝友的各项成绩稳步提高,接下来参加2004年、2005年、2006年全国举重锦标赛残疾人举重项目连续三届银牌,2007年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举重项目第二名、
2010年全国举重锦标赛残疾人举重项目第二名、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重残疾人举重项目第四名、2011年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举重项目第三名、安徽省省运会残疾人举重项目四届冠军。
荣誉背后的心酸与困惑
十几年的迎难而上,奋斗不止,各项荣誉接踵而至,作为一名残障运动员,姚孝友终于有所成就,但欢呼后面又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痛苦、挣扎
。
长期艰苦而超负荷的训练给姚孝友留下各种伤病,他都咬着牙坚持过去了,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国家队在集训期后,各队员均要返回省队进行训练,由于省队资金短缺,就要求队员回家独自训练,没有教练,举重设备不能保障,营养也难以跟上的条件下,姚孝友成绩时有反复,甚至不进则退,而作为省残联承诺为这些贫困又为安徽争光的残疾运动员解决后顾之忧的工作问题,迟迟不见解决办法,姚孝友及队友心里开始七上八下,十几年的运动生涯,不仅没挣到钱,又眼睁睁看着运动员的黄金期逐渐逝去,他心如急焚。此时,姚孝友的母亲身患脑溢血,生活不能自理,由于长期在外,已出嫁的姐姐每天回来帮助料理,父亲便劝他不如早点退下来,趁年轻娶个媳妇找个生意做。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姚孝友心如刀绞,只能把眼泪往肚里吞,这么多年,他可以放弃青春、家庭、身体甚至一无所有,但是真离不开那血汗铸就的举重赛场以及还没完成的世界冠军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