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而不“璧”的《赤壁》

标签:
杂谈 |
《赤壁》真够“赤”!上映四天票房破亿!夏日炎炎,炎不过《赤壁》呢!
报章杂志电台电视网络大篇幅宣传轰炸,凡人难以招架,众生趋之若鹜纷纷俸上银两争先目睹吴宇森鸿篇巨作。本人亦不甘人后,生怕和今夏最新鲜热辣的娱乐事件失之交臂。
昨晚与电台同事一同以媒体身份于广州青宫电影院看此大片,七时到达惊觉票房之爆棚——几个放映厅同时放映同一出戏,而十点前的所有场次均告爆满,几番周折,最后我们只能“委屈”地获得两张八点三十的“加位”电影票。何谓“加位”?从办公室里腾出两张折叠椅往通道一放,两小时又十几分的上集大片就在腰酸背痛间照单全收了。记起了,对上一次看“加位”电影是《少林寺》,那是1982年的事情了。
观后感:《赤壁》不够“璧”。
吴宇森毕竟闯荡影视圈几十年,好莱坞的岁月也不是白混的,讲故事还是有一手的,开场的头三十分钟曹刘之战铺排得甚有看头,确实有“不负众望”的大片风范,尽显大导演的过人功力,尤其是刘备大军的“金光阵”端的令人大开眼界,阵中杀将出来的关羽身披金亮犹如天降神将,威武异常,这一幕堪称匠心独运!但接下来就再也没有给过我惊喜了,经传媒大肆渲染的“八卦阵”看起来那么电玩,节奏处理得也不够利索,失却惊心动魄。影片尾声借鸽子飞翔一个长镜头展示的曹军八十万大军船阵,也甚是电脑化。再看这部电影里其他所谓的“战争大场面”,早已被之前那些中外大片熏陶过的我们无动于衷也属自然。吴大导在人物刻画方面倒是能照顾周全,令全片呈“面”状而非“线”状发展,到底是分了上下集,时间有的是,那就慢慢来好了。
之前看报道说梁朝伟演周瑜金城武演诸葛亮,对这样的安排颇为意外,总觉得弄反了,看了影片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周瑜的年少才俊志得意满荡然无存,梁朝伟赋予周瑜的是深沉内敛甚至有些老谋深算,这完全是诸葛亮的气质啊!反观金城武演绎的诸葛亮却又太过偏于书生气少了“成竹在心”的自信,有些力不从心。但无疑梁氏确属好戏之人,瑜亮二人的初晤,抚琴对话,同阵挥军,注视船阵等几场与金城武同场对戏,全身每个细胞都戏感十足,赢足九条街,表现超班!所以想对伟仔说:放心去不丹抱得美人归,这里有大家为你鼓掌呢!
想问问吴大导演,梁朝伟金城武能用国语配音,为什么林志玲和张震不呢?当我看到小乔那年纪过老的手部特写(我见过林本人,她的手绝对比影片里看到的要年轻美丽)听到的却是一把娇滴滴的声音感觉是那样的滑稽。还有,孙权在庆功宴一群豪气干云义薄云天的英雄豪杰面前,被那口台湾腔彻底出卖,哪里是一方霸主,充其量是个娱乐圈偶像。还有还有,为什么非得让周瑜上八卦阵去耍一把功夫,难道不这样就不足以表明他文武双全?还有还有还有,刘关张三兄弟好脸谱化哟。
《赤壁》里有几个人摊上了个有发挥空间的好角色,赵薇演绎孙尚香的率性,胡军体现赵子龙的忠义,张丰毅展示曹操的权谋跋扈又精于韬略,他们都完成得很称职到位。
总的来说,你只要不受传媒将影片“神化”的影响,《赤壁》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他们下足血本将你诱入戏院看上集,还怕下集你不买账?
注:赤——颜色,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