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伦敦背着双肩包进“哈罗德”的大门换来些许尴尬,风水轮流转,走进剑桥的大门,这双肩包却为我赢来了一丝学子气息,混在一众牛高马大的金发碧眼学生中间,矮小的我比他们更像学生呢。友人在牛津闹过一笑话,在牛津下车后满大街找牛津大学,情急之下求助于一英国大叔,问牛津究竟在哪里?大叔笑曰:你的前后左右都是牛津,牛津无处不在!颇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原来牛津并不是他想象那样有个正规的校门什么的,它早已成了一个牛津镇。同样,剑桥也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这冒牌生用了一上午漫步其中,细细感受这所名震全球学府的非一般魅力。
剑桥离伦敦只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伦敦而不去剑桥着实可惜。牛津离伦敦更近,但很多中国游客舍牛津而取剑桥,是因为国人心里剑桥更具有文学色彩,更具体来说是为了一个人和一首诗。《再别康桥》让徐志摩广受普罗大众的认知,也让剑桥大学在华人的心目当中增添了一种浪漫而忧伤的情感。我也如所有第一次参观剑桥的华人游客一样,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问导游:让志摩兄生出无限感慨的剑河在哪?一心就想寻找那人间四月天,没办法,我也是个附庸风雅的人。
去过这两所名校的人都知道剑桥比牛津小,但都说剑桥比牛津漂亮,严格来讲剑桥是个“因学而城”的大学城,但他的吸引力何止来自校园?整个小城有14世纪就渐成规模的建筑,漫步在优雅的弯曲小巷和布满苔藓的庭院,剑桥尽显那由来已久的安静祥和的永恒之美。
经过国王学院`圣三一学院,我们直接走进圣约翰学院,在这个学院的后花园,有两座横跨剑河的小桥,其中一座仿威尼斯原建筑的桥梁就是叹息桥了。徐志摩的诗注重写境,而剑河便是最让大诗人产生离愁别绪的地方——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果然,所有黄皮肤的游客都在这里朝圣般地留下无数倩影,而其他人种的游客都是匆匆而过,也许他们不知道在1928年的某一天,有一位多情才子曾于此挥袖作别西天云彩,激起无数男女心湖罗曼蒂克的涟漪。
冬日的剑桥寒风凛凛,可以想象到了鲜花盛放的五月,青石板街道挤满了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和心存敬仰的游客,还有剑河上泛舟的如花笑妍,那又是另一番莺歌燕舞的美丽。
下午,我也挥挥衣袖,作别剑桥。下一站,约克古城!
约克以无以伦比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让很多游客将其视为老式英国古城的经典代表,到处都是中世纪的狭窄街道,如蜘蛛网般密集,保存完好的古城墙更是13世纪的产物,约克大教堂当之无愧成为约克城市地标,也是约克郡最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约克大教堂在天主教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都说在英国只参观一座教堂的话,这里将是不二之选。它的主要建筑物是1220年—1480年间建成的,他是整个欧洲最美丽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据说很多英国人以能到这举行婚礼视为一生最大的幸福,刚好我们碰到了一对新人在此完婚并在门前拍照,新郎哥见到我们这一堆“外国”友人在一旁纷纷举起相机,于是兴致高昂地小跑过来大声向我们发出邀请:Come together!于是一对幸福的新人成为我们带回遥远国度最甜美的记忆,入乡随俗,我轻吻新娘子的脸颊,再送上一句:Congratulations!把新娘子感动得眼泛泪光,继而我们一起将脸笑烂。
幸福着别人的幸福,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