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任普 通话老师是邓丽君”
“离开‘凤凰’是我比较随意的想法。那时候并没有什么打算。小时候,父母就说我是没有长远打算的人。这可能就是我的性格。我不会想太多,不会周密地去计算。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事情计算得太细就没意义了,即便是你按部就班地按着你的想法去做了,也不一定就能达到你的目的。反而一旦达不到,失落感会更强。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还是交给老天吧。
“当你在‘凤凰’做得很好,就这么放弃了,你不会觉得有些可惜吗?”
“我在‘凤凰’呆了四年,第三年,我感觉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当时‘凤凰’也在转型,从综合类转到新闻资讯类。我觉得我不适合做新闻,我的强项是做音乐和娱乐。第四年,我的合约要到期的时候,‘凤凰’连最后一个音乐节目也不做了。如果继续留在‘凤凰’,我不会有太大的发展。来北京,等于给自己一个新的机会。”
“当时陈鲁豫在尝试转型的时候,大家开始也会怀疑,但是后来她做得很成功。你没有想过去尝试一下吗?”
“鲁豫做这个节目还是有她的道理的,她是科班出身,学的就是这个,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归位了’,所以她的心态更愉快一些,如果硬要让我去做新闻,我就会感觉我是在改行,就会有‘拧’的感觉。所以我就放弃了,所谓‘不破不立’那我就破一次,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当时有朋友劝我来北京,说北京有很多制作公司,电视台缺男主持,机会很多。我当时想也是。但是现在看来,我过于乐观地看待了这件事,过高地估计了这个市场的容纳度。来到北京两年多,差不多三年,我对自己都没有一个定位,没有找到一个我愿意长期做的节目。我当时就想,再给自己一年时间,如果还是这样,那我就不做了。就当自己最初是个错误的选择,就当自己不是做这一行的料。我甚至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
梁永斌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语言,他需要改掉自己的“港台腔”。“我本来就是广东人,说普通话就会有那种音在里面,而且在凤凰也根本不要求把它改掉。只要大家都能听明白,不一定非要说得像许戈辉那样。但是来了北京以后,就要改掉,所以我就尝试去考普通话测试。我前后考了三次普通话,还找到了老师辅导,当时老师听说我是‘凤凰’过来的,就不收。后来在我的争取下,和老师见了一面,老师见我基础还可以才同意教我。”
“我每天上厕所的时候,都要拿着书念。我觉得外国人学汉语都比我强。以前我还以为我的汉语拼音学得很好,现在看根本达不到要求。但我还是很支持把普通话作为一种标准的,其实,港台的从业人员也能把普通话讲得很好。我的第一任普通话老师是邓丽君,我听过她的演唱会录音,她的歌普通话发音就非常准,所以不见得港台就不能讲好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