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90后作家日常生活庸常性小小说 |
90后写作的兴起与文学的新变化
张颐武
最近,大冰、卢思浩、张皓宸、沈煜伦、苑子文、苑子豪等年轻畅销书作者的新书在短期内占据了当当、京东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而80后的张嘉佳更是成为最近的最引人注目的作家。这些人在传统的纯文学领域中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关注,但他们在80后、90后的读者中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这些以90后为主的作者很多都是以篇幅短小,语言幽默与温和的小感伤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日常生活,这些作品有一点像过去的所谓“小小说”。但他们的写作很接近短小的段子,用一个小故事来表现温情和感伤的混合的复杂的情绪。
这些作者的作品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绝非偶然。一方面是生活环境的影响。90后生活在中国发展比较顺畅的时候,温饱有余,受过较好的教育,没有遭遇大喜大悲,过着庸常的生活,日常生活中失个恋可能就是大事。反观过去,牺牲、苦难、生活的艰窘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他们的体验和前几代人不同,但同样有许多生活的挑战。因此写作是在当下的环境中出现。另一方面则是读者的需要,这些作者面对的读者主要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结婚生子、毕业就业、考试升学,有着人际关系、抗压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困扰,需要有文学作品来给他们更多的抚慰和激励。
现在看来,虽然当下的90后作家和纯文学没有多少关系。但日后会有90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现在的90后写作能否成为经典也要看时间的检验,我们不能很着急的说是否有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年代一定会沉淀来一些东西。谁能脱颖而出,哪部作品能够流传千古,还要时间和历史去检验。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有些人由此关心纯文学的未来命运。所谓纯文学指的是小众的、复杂的、对人性进行深入挖掘,有着非常长的文学传统,尤其是20世纪现代主义兴起以后,逐渐发展完备的技巧和文学运作方式。毕竟纯文学还是有小众的、但相对很稳定的读者。读者有需求,我们的社会对纯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多关注,还是会有一小部分作者在这方面延续纯文学写作的路径。西方纯文学出版一直很小众,但保持着很好的延续性。中国将来也很可能向这样的形态发展。中国的网络文学是全球最发达的,创造了西方不能比的独特的范例,这一部分的发展值得社会高度关切。但纸面出版结构和西方差不多,纯文学占一小块,但很稳定。通俗或类型文学占一大块,也会稳定发展。类型文学现在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比如科幻小说《三体》就获得了雨果奖。应该说是各有读者,各有发展空间,各有自己的出版和运作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