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生哲学传播者的南怀瑾先生
(2012-10-19 13:05:54)
标签:
南怀瑾人生哲学政商两界学界儒释道杂谈 |
作为人生哲学传播者的南怀瑾先生
张颐武
他的传奇的一生其实是自有其神秘性和复杂性的。他始终活跃在全球华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领域。人脉关系遍及两岸的政商诸界。早年在台湾就有许多政商界的崇拜者,也在台湾当时的生活中扮演过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角色。而到了80年代之后又在两岸的关系之中多所着力,并做了许多有影响的事情。晚年在苏州的太湖学堂,也有许多各地的崇拜者以和南怀瑾先生见面晤谈为很高的荣誉,这些崇拜者当然包含诸多普通人,但重要的有众多的高层人士。其实南先生的名声很大程度是来源于这些政商界的高层人士的崇敬带来的。他在金温铁路的建设中的贡献既是回馈他的乡邦故里,也是具有高度远见的行为。我的父亲的故乡是温州,那里的许多人对于南先生有一种真切的情感,其原因就在于金温铁路的贡献。在今天高铁改变中国的空间感觉的时代,那铁路似乎已经不足道,但其贡献却是异常巨大的。他的卓识在于他对于世界大势其实有自己的独特的了悟,其实他对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的融入世界并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快速崛起的进程是敏锐地看到了,并有深切的有感悟的,因此他80年代之后始终在内地发展,也赢得了许多人的信任和崇拜。这既有他的生活哲学的传播,也有他的现世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但他最重要的贡献却是始终以儒释道三家的阐释者的形象赋予了中国传统的价值一种现世的生活中的意义。他的用力之处其实不在于理论体系的建构,也不在于哲学上的研究的突破,南先生从来也不是学院中的学者,也没有再某个专门的学科中独树一帜,他不是一个以现代的学术训练进行专业的传统文化的研究的正统派的学者,所以他和学术界一直疏而不亲,几乎没有什么专家学者会探讨他的学说,也受到过学界的一些人的抨击,他的传统文化的阐释也被许多学界中人批评为硬伤多多,学识不够。他并不在正统的学界圈子之内,似乎也并未试图和正统的学界争一短长,而在于纵横整个传统文化领域,对佛学、儒学、道家等均有自己的体会,且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阐述,同时他具有着强大的个人魅力,在社会中拥有许多信仰者,可以说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很大贡献,对于佛儒道学说的整合使得这些学说能够通过他的串讲和传播而让许多人豁然开朗,获得关于人生的感悟。他的讲学活动或著作都是对于传统的经典的发挥,这些发挥的着眼点不在于经典本身的考证或研究,而是从自己的心得出发,对于传统的当下意义的发挥。南怀瑾先生的认识不在经典的学术化,而在于它的现世化,也就是着眼于经典在华人社会转型中的意义。
他点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同时他生动地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
他的传统的诠释其实是为了当下的人生问题的解释。这些解释又和其他的这样的类似的诠释者有所不同,因为南先生所影响的往往都是社会的高层的政商人士,所以他的支持者固然有普通人,但最重要的还是政商界的认识。他的形象仙风道骨,气质不凡,让人一见而产生崇敬,因此政商界人饱受现实的压力,都从他那里寻找精神的慰藉。普通人也由于这种神秘性而对于他产生敬仰。他的书并不像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那么生动,其实还是显得文字稍有艰深之处,思路也并不非常浅显,正因为如此他的书反而让许多不在学界内的人感到高妙。而他在太湖学堂的教育的实践也是试图传播传统的精神的一种努力。
其实对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华人社会来说,先是台湾的发展,这种发展是进入西方的生产和消费的系统的。其中的生活变化巨大,对于华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非常深入,在台湾如何借助传统完成转型,寻求传统中国价值和现代生活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台湾社会需要转化传统来解决现代化所遇到的精神的困扰和问题。南怀瑾先生在台湾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而中国内地八十年代之后的改革开放,过去靠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框架支配的社会产生了松动和快速的变化,中国融入全球化和内部市场化的速度就很快。这时也开始产生了精神的问题,这些问题和困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发展的高速度和生活变局的巨大而日渐凸显。南怀瑾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于儒释道的阐发,传播了一种人生哲学,通过人生哲学来超越西方的一套议题。他曾经说:“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学,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外国人的经济学。我觉得我们国家,经济、财经,包括金融、银
他所受到的现世的敬仰和批评都是这个时代华人社会的变化的产物,他的思想和著作无论有多少争议都还会继续流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