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猫》——纪念钱钟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2010-12-19 23:52:30)
标签:
杂谈 |
这是我几年前写的回答《北京文学》编辑的关于钱钟书先生的《猫》的提问。现在看夜还有一点意思,贴在这里,纪念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虽然正日子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读钱先生的书,思考我们的问题,就是纪念先生。
关于《猫》答问
张颐武
钱钟书是中国现当代当代最为重要的人文学者,也是少见的天才作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不羁的才华和渊博的学识一直受到广泛的赞誉。他的成就集中在两个方向:
钱先生的才华太高,“风格即人”的说法对于他来说其实最为合适。他的风格的核心是一种居高临下地看世界和人生的能力。他其实从根本上对于人生有一种通透的理解,认为人类根本无法克服自己的弱点,人其实是被自己的种种弱点摆布的囚徒。人生的种种荒诞和尴尬其实都来自人性本身的弱点和生命中无法逃避的偶然。两者叠加就是人生的尴尬所在。《猫》里最后李先生逃离家庭后立即觉得后悔,而李太太也觉得不好办的尴尬其实就是这种弱点和偶然的叠加的效果。人生的种种都不过是这样的命运的拨弄之后的状态。《围城》通篇其实都写这种尴尬处境。所以,可笑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人,其实这就是生命本身的宿命的一部分。从具体的表现来说,钱先生的风格的特色一是无与伦比的洞察力,能够从表面的煞有介事里透视人生的荒诞可笑;二是一种“博喻”随心所欲地展开,随手拈来都是妙语。这让他在中国文学中自成一格,无可比拟。看他的小说,可以和他的《管锥编》等著作里的人生议论互相参照,就觉得妙趣无穷。
3、钱先生和鲁迅老舍都自有自己的风格。鲁迅先生是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反思达到讽刺的。而老舍先生则是以一种北京人的传统的机敏和明智达到讽刺的,钱先生则是一个“人生边上”的智者,没有前面二位那样对于生活的热情,却有更加超越的对于人性弱点的体察。
其实钱先生的作品都说明一个知识分子的“小世界”和外部的“大世界”之间有紧密的联系。知识分子其实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不可思议地影响到自己的环境。但钱先生的妙处在于他写了时代的同时,时时观照的是生命的普遍的困境。那些具体的问题和困境,其实都和人类本身的普遍性的问题相关联的,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或者命运的沉浮而改变。这其实是钱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思想中独树一帜的地方。所以,钱先生的作品虽然写大时代,但其实大时代只是个人命运的背景,这有点像张爱玲。他们都把一种现代中国人难以体会的对于“人性’的思考带到了我们的世界中,而不是仅仅在我们的“特殊”的悲情境遇之中。当然,这可能既是超越,又是限制。当时在那个具体的境遇中看这些作品,可能觉得没有写好“大时代”,让人别扭,但今天在历史过去之后再看,却显示了完全不同的价值。
钱先生是智者,对于人生其实看得非常透,这样就不容易执着,不容易慷慨激昂。但看透了人生,并不是放弃生命的追求。看透以后,还要具体地生活,这是更大的智慧。钱先生一方面看透了人生,一面又能从人生里获得乐趣。这是难得的。我前面说的讽刺和迷恋的统一,似乎是钱先生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态度在执着的人看来大概不可取,但其实有自己的价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