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的活力和限度
(2008-12-14 08:08:09)
标签:
山寨模仿衍生戏仿主流潮流网络文化 |
“山寨”的活力和限度
张颐武
究其根源,“山寨”文化其实是一部分以年轻人为主的社会公众对于消费主义的潮流和时尚的矛盾心态的体现。这些年轻人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平民百姓,而是一在网络上发挥影响的中等收入者下层。他们对于主流的商业性的消费文化其实有一种迷恋,如消费文化所显示的对于流行风格和时尚潮流的主导,让他们感受到了其现实的影响力,也为之所吸引。但又对于这种文化的过度的膨胀而产生的品牌的霸权和高高在上的价格产生不满,而年轻的“草根”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和这种消费文化所彰显的消费形态之间也有相当的距离。一面是广告的无所不在的传播和巨大的明星效应产生的影响力随处可见,另一面却是难以承受这样的消费。一面是主流的消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的高度集中或具有某种垄断性,一面却是许多年轻人的文化和社会表达的被忽视。他们就以“山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这种复杂的感情和复杂的情绪。而“恶搞”等文化也为山寨文化的出现提供了文化的资源,使得年轻人可以迅速地找到一种“戏仿”的策略,而互联网上的传播的非正式的多样化的特点为“山寨”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而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素材的重要的来源
当然,山寨文化的流行也和当下的经济状况有相当的联系。当下经济所面临的严重的冲击,使得产能过剩而消费不足,人们对于大品牌产品的消费锐减。而制造业的过剩产能在“山寨”风气的流行上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制造业的企业不得不依赖“山寨”尝试在市场上分一杯羹。同时,大批“草根”青少年面临的生活问题和自我完成不足的状态,他们在在文化表现上的缺少出口和路径的现象也让山寨文化有了发扬光大的土壤。
总之,山寨现象凸显了当下文化的活力,通过“山寨”文化的展开,一种新的文化潮流已经成形,它会改变我们文化的形态。但“山寨”文化毕竟是一种衍生的文化,它自有其限度和不足,它对于正统的消费文化的依赖和衍生的关系使得它难以走得更远,也会受到诸多的非议。但研究山寨文化的形态,探讨它的转型和发展的可能性,应该是社会关切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