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相信:感受中国梦的力量
(2008-08-20 09:48:48)
标签:
奥运中国蔡国强焰火我想要相信展览中国美术馆文化 |
我想要相信:感受中国梦的力量
张颐武
伴随着中国的成长,这个漫游在世界的各个地方的艺术家在他的漫游中获得了巨大的声誉的同时,又在自己的祖国找到了艺术的新的可能性。世界给了蔡国强认可和支持,让他在一个全球的背景上得到了让人惊叹的发展,但从APEC会议的焰火到这次奥运会的开幕式,这位浪迹四方的人在自己的故乡找到了其他地方没有的更大的舞台。这个传奇人物可以说是今日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丰富和复杂的交织杂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态的最好的象征。我同意中国美术馆的馆长范迪安先生的意见:“把他看成一位‘中国/国际艺术家’或者可以缓解我们对某种事物取单一角度认识的习惯。依蔡国强在海外的艺术经历,他在一次次穿越文化边境的行旅中已‘模糊’了原有的身份,但模糊不等于失去或放弃。而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形成具有文化相互性的新的‘身份’。中国/国际意味着他是二者的混合体,其中‘国际’包含了西方但不等同于西方。其中‘中国’不再是纯粹的中国,而是与‘国际’有着密切关联的‘中国’,甚至就是在‘国际’之中的中国。”这位“中国/国际”艺术家的作为一方面当然是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的结果,但其实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的一个部分。蔡在纽约和北京工作,他给与了世界一个新的中国的想像,也给与了中国一个新的世界的想像。
我想,在1986年,蔡国强离开中国的时候,中国才刚刚开始开放,还没有机会和力量像今天一样有能力了解和接受前卫艺术。那时,他们可以说是“反重力”的,他们试图摆脱“过去”的影响,开拓一个新的天地;从中国“走向世界”,希望到一个更叫广阔的空间中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那也是“中国梦”的一个部分。当时他们这样的艺术家在“离开中国”,有些是人离开了,有些是艺术的方法离开了。当时或者现在我们对于这种“离开”的愿望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我今天觉得,这“离开”其实让中国也有了一个观察自己的新的视角。于是,到了这个新世纪,这些艺术家在艰苦地在“世界”打开了自己的一片天之后,又受到了新的“重力”的吸引,开始“回归中国”。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离开所得到的新的视野和过去的一切的新的结合。所以,我说,从“反重力”的离开,到再度受到“重力”吸引的回归,其实正是这些艺术家的“中国梦’的最好的展开。八十年代,诗人北岛的一首诗让我们震惊和感动,他的诗的名字叫做《我不相信》。我想当年北岛和蔡国强离开的时候,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想法。但今天,蔡国强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的名字却叫《我想要相信》。
从《我不相信》到《我想要相信》,中国和世界一起走了很远很远,而蔡国强和他的同时代的艺术家也走了很远很远。但今天我们从这个展览知道,这个叫做蔡国强的人离开了,又回来了。“中国梦”的涵义在这里展现了出来:梦想有多大,人就可以走多远。中国有能力让离开的再回来,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融入世界,世界就是中国,中国就是世界。
在庆祝晚宴上蔡国强讲了一些感人的话。他说,在海外,他知道做一个中国人艺术家很难,因为有许多文化的困难要跨越;他也知道做一个中国人艺术家很容易,因为他有许许多多别人没有的财富。他说,小的时候他反抗父亲给他的传统的教育,但他长大了之后,发现父亲画在火柴盒上的图,却是他后来那些壮丽作品的灵感的源泉。他要向父亲致敬。
我觉得,这一刻,也是他向他的中国的致敬。
(回到家,看到了中国女排3:0完胜俄罗斯。我知道,那个叫陈忠和的人在完成他的工作。我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