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教室文化包括环境布置、卫生状况、人际关系、道德水平、审美情趣等等,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教室不单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重要的育人阵地,班主任必须加强教室文化建设。搞好教室文化建设的想法:
教室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首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年级、班级间要有所变化,各具特色,匠心独运。如在环境布置上,低年级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形式常新;中年级应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高年级则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方案。我认为对于中职学生更加重视的是有趣味、有教育和积极性。比如:环境布置(黑板报布置、卫生安排、宣传角等4角达到布置和特色栏的布置)。。。。。。
其次,围绕班级工作中心和对学生的期望目标,突出阶段性教育要求。如对新生帮助其适应学习环境,对毕业生则帮助其树立远大志向。在中职班主任中,开始阶段尤其重要,。。。。。。
再次,随着时间推移,教室文化要由浅入深,逐层提高。表层主要指整体布置、卫生状况和课余活动;中层主要指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应坚持条款明确,程度适当,奖罚分明的原则;深层主要指全体学生逐渐形成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念的群体意识。我校的班主任工作在这个方面比较缺乏,。。。。。。
总之,教室文化应力求达到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简洁有趣。
教室文化建设突出三方面功能,首先是教育功能。教室文化不仅要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校纪、校风、班风的要求,而且要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利用班级舆论导向,促使学生思想进取、学习进步。(如在黑板的上方,全班最醒目的地方可以粘贴格言警句条幅,学生每一次抬头都是对书法的一次欣赏,每一次诵读都是对格言警句的又一次记忆。)这是无言的熏陶,这是无声的教育。例如:班规的制定。。。。。。
其次是美育功能。对墙壁、天花板的涂色、座位、活动角的摆设、标语、挂图、园地的形式、内容都要精心安排,使之科学、协调、美观,有利于消除疲劳、启迪思维、丰富想象力。
再次是实践功能。分小组种花,不仅美化教室环境,而且使学生从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分小组出黑板报,学生可以在写稿、编排、誊写实践中学到许多课本里得不到的知识;分小组收集格言比赛,,既使学生大大增加了自己的阅读量,又给其他同学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教室文化建设坚持两项原则:1、民主性原则。即在教室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组织全体学生畅所欲言,把好的想法和建议拿出来供大家讨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定下方案,然后由学生亲自动手实施。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仅起指导作用,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劳动锻练,显露才华的机会,由于方案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因此教育效果就会特别好。2、从实际出发原则。教室文化建设不能照抄照搬别班的模式,而要从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搞出自己班级的个性和特色。而且,随着班级情况的变化而应有所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发挥教室文化应有的教育功能。
教室文化建设注意:1、不要红红绿绿,杂乱无章。颜色给人强烈的刺激,只能引起情绪上的不快,杂乱无章也从感官上给学生以不良的影响,不是教室里应有的气氛。
2、不要形式主义,应付检查。如出墙报或专刊,把它挂得高高的,不戴望远镜就无法浏览,只能应付上级检查,宣传教育的目的根本无法实现,出了专刊也形同虚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3、不要千篇一律,没有变化。如从高一到高三教室墙上都是那几句老掉牙的“标语”,缺少新鲜感,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4、不要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教室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生自我教育和实践锻练机会。如果由教师包办代替就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而且势必影响教育的效果。只要班主任真正重视教室文化建设,认真搞好教室文化建设,那么教室文化一定会像春雨一样,发挥出它特殊重要的作用。
教室文化建设必须强调师生密切配合,其过程大致分为教师主建,师生共建与学生自建三个阶段。主建阶段,即接手新班时,主要工作是确立班主任的威望,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带领学生搞好教室文化建设。共建阶段的特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以班长为核心的管理机构,放手培养使用干部,发挥其在班级中的核心作用。自建阶段,即班级领导核心已经巩固,集体建设舆论已经形成之时,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和竞争,形成主人翁的责任感。应特别注意,班主任只有对教育目标和对象深思熟虑,了然于心,方可使教室文化建设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获取事半功倍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