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文言虚词重难点突破

(2010-11-20 19:53:50)
标签:

语文教学

杂谈

高三二轮复习文言虚词重难点突破学案

王永强

 

一、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如下: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之、以、乃、因、所、于、若、其、且、则、焉、为、者、与、乎、也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份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关于文言虚词的考点解读

    这项说明中需要注意的有两点:常见在文中常见就是指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表明考查的目的是要检验考生对于语境的把握能力,而且从虚词的特性出发,其具体功用也只有结合语境才能比较准确地加以界定,不是单纯的积累可以发挥作用。所以,高考对虚词要求的能力是与知识的实际运用规律相匹配的。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因此,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重点指津

1.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是介词,义为;后一个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 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都相当于介词,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后一个应翻译为

3. 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再如 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时候是两个单音词,如晋于是始墨中的于是,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了。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4. 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3)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重难点突破:

一、基础夯实。

解释句中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庄宗受而藏之                         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6.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7.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8.既而儿醒,大啼

归纳总结:1连词,表承接”“2连词,表并列”“并且3连词,表转折4连词,表递进而且5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6连词,表假设如果7代词,通”“你的8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1、作第二人称代词,通,你、你的。

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

3、助词,副词词尾

解释句中字的意义和用法

1.大王来何操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
今日之事何如?               4.此为何若人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作计何不量!

归纳总结:1疑问代词,哪里、什么;2疑问副词,怎么;3固定结构,怎么样;4固定结构,怎么样;5,喝问;6强化语气的副词,多么

1、  作疑问代词,

2、  作疑问副词

3、  副词

解释句中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子孙视之不甚惜。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余之力尚足以入。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7.顷之,烟炎张天。                     8.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归纳总结:1动词……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3指示代词4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5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8定语后置的标志;9宾语提前的标志。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们)、""(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

解释各句中的意义以及用法。

1、自以寿不得长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4、宫之奇以其族行  

5、农民以鬻子者                        6、无以,则王乎!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9、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0、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2、高祖以圣武定鼎                      

13、以资政殿学士行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6、木欣欣以向荣

17、作《师说》以贻之                             18、背晋以归梁

1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归纳总结:1动词以为”“认为2动词使用3动词4动词率领5动词6动词通停止7介词因为”“由于8介词在,从9介词……的时候10介词拿,用,把,凭11介词按照12介词依靠13介词凭借……的身份14连词,表并列;15连词,表因果;16连词,表修饰;17连词,表目的来,用来18表承接;19副词,通,已经。

A 动词,认为;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 介词,表动作与对象间的多种关系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对象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可译为

C 连词,与相似,但不能表转折关系。

D副词,通,已经。

解释句中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5、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归纳总结:1.表示顺承,可译为”“这才等;2.表示转折,可译为”“竟(然)”“反而”“等;4.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等。6.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不能作宾语。

解释句中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变法者因时而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不如因而厚遇之。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⑤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⑥因拔刀斫前奏案。

⑦于今无会因。 

⑧蒙故业,因遗策。

归纳总结:1依照、根据2依靠、凭借3趁着,趁此4通过,经由5因为,由于6于是,就;因而7原因,缘由,机缘8沿袭,继续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3、动词,承袭

解释句中字的意义和用法

1 某所,而母立于兹                  2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3 则以兵围所寓舍                    4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5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 父去里所,复还                    8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归纳总结:1名词,场所、位置;2“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3“字结构做定语;4“……表被动;5“所以,表原因;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7左右;8“座、套

规律总结

1. +动词……的人(事、物、地方) 2. 所以表原因      表凭借              

3. +所。              4.作名词,表处所          5、表约数

解释句中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乃设九宾礼于庭。                  2.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3. 业精于勤、荒于嬉。               4.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 君幸于赵王。                     6. 燕王欲结于君。

7.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8.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归纳总结:1在,从,到2……方面,从……3由于4向,对,对于56与,跟,同78在这件事上

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方面""……""""""""""""""""对于""""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有时可译为"胜过"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有时动词前还有""""等字和它相应。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时,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解释句中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曾不若孀妻弱子

3、国其若之何?                         4、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5、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6、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8、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9、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归纳总结:1 “如同、像、相似2比得上;3“怎么样,与配用,有处置的意思;4“你、你的5至于;6“7表假设假如,如果8或、或者; 9表近指,这样、如此

1.用作代词。

(一)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者"

3、复音虚词 若何” “若夫、至若 为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意思为至于说到……”

4、动词  如同、像

解释句中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6、其皆出于此乎?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9、吾其还也                  

10、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1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2、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13、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1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归纳总结:1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3第一人称代词4指示代词”“那些5指示代词其中的6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8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9表示商量语气;10表示假设假如11表示选择或者、还是12表示让步尚且13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14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规律总结

A 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他(它)的

B 代词,代第一人称,我,我的

C 作指示代词

D 作连词

E 语气副词

解释句中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不出,火且尽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归纳总结:1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2连词,表并列;3连词,让步,尚且4副词,将要5副词姑且、暂且

连词

副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