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文言虚词重难点突破
(2010-11-20 19:53:50)
标签:
语文教学杂谈 |
高三二轮复习文言虚词重难点突破学案
王永强
一、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如下:
(1)
(2)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之、以、乃、因、所、于、若、其、且、则、焉、为、者、与、乎、也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关于文言虚词的考点解读
);“在文中”,表明考查的目的是要检验考生对于语境的把握能力,而且从虚词的特性出发,其具体功用也只有结合语境才能比较准确地加以界定,不是单纯的积累可以发挥作用。所以,高考对虚词要求的能力是与知识的实际运用规律相匹配的。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因此,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重点指津
1.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 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
3. 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再如 “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时候是两个单音词,如“晋于是始墨”中的“于是”,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了。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4. 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3)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重难点突破:
一、基础夯实。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7.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归纳总结:1连词,表承接“来”“就”;2连词,表并列“和”“并且”;3连词,表转折“却”;4连词,表递进“而且”;5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6连词,表假设“如果”;7代词,通“尔”,“你”“你的”;8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1、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
3、助词,副词词尾
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大王来何操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归纳总结:1疑问代词,哪里、什么;2疑问副词,怎么;3固定结构,怎么样;4固定结构,怎么样;5通“呵”,喝问;6强化语气的副词,多么
1、
2、
3、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顷之,烟炎张天。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归纳总结:1动词“到……去”;2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3指示代词“这”;4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5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8定语后置的标志;9宾语提前的标志。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自以寿不得长
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农民以鬻子者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3、以资政殿学士行
1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7、作《师说》以贻之
1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归纳总结:1动词“以为”“认为”;2动词“使用”;3动词“做”;4动词“率领”;5动词“有”;6动词通“已”,“停止”;7介词“因为”“由于”;8介词“在,从”;9介词“在……的时候”;10介词“拿,用,把,凭”;11介词“按照”;12介词“依靠”;13介词“凭借……的身份”;14连词,表并列;15连词,表因果;16连词,表修饰;17连词,表目的“来,用来”;18表承接;19副词,通“已”,已经。
A 动词,认为;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 介词,表动作与对象间的多种关系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对象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C 连词,与“而”相似,但不能表转折关系。
D副词,通“已”,已经。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归纳总结: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变法者因时而化。
②
③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⑤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⑥因拔刀斫前奏案。
⑦于今无会因。
⑧蒙故业,因遗策。
归纳总结:1句“依照、根据”;2句“依靠、凭借”;3句“趁着,趁此”;4句“通过,经由”;5句“因为,由于”;6句“于是,就;因而”;7句“原因,缘由,机缘”;8句“沿袭,继续”。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3、动词,承袭
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
3、
5、
7、
归纳总结:1名词,场所、位置;2“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3“所”字结构做定语;4“为……所”表被动;5“所以”,表原因;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7左右;8“座、套”。
规律总结
1.
所+动词→表……的人(事、物、地方)
2.
所以→表原因
3.
为+所。
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乃设九宾礼于庭。
3.
业精于勤、荒于嬉。
5.
君幸于赵王。
7.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归纳总结:1句“在,从,到”;2句“在……方面,从……中”;3句“由于”;4句“向,对,对于”;5句“被”;6句“与,跟,同”;7句“比”。8在这件事上
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时,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国其若之何?
5、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9、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归纳总结:1 “如同、像、相似”;2比得上;3“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4“你、你的”;5至于;6“才”;7表假设“假如,如果”;8或、或者; 9表近指,“这样、如此”
1.用作代词。
(一)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复音虚词 “若何” “若夫、至若” 为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意思为“至于说到……”。
4、动词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吾其还也
10、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1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2、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归纳总结:1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3第一人称代词“我”;4指示代词“那”“那些”;5指示代词“其中的”;6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8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9表示商量语气;10表示假设“假如”;11表示选择“或者、还是”;12表示让步“尚且”;13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14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规律总结
A 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他(它)的
B 代词,代第一人称,我,我的
C 作指示代词
D 作连词
E 语气副词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连词
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