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政府加印了四万亿钞票替美国华尔街的贪婪买单,干了个鸡的屁(GDP)保八的面子活,实际上却大大稀释了中国的社会财富,压瘪了百姓的荷包。结果,中国就像加了过多洗衣粉的滚筒洗衣机,中国人被装进了满桶泡沫之中。
被消费已经成了中国消费者无法逃脱的命运:钱放在银行里有朝一日变成废纸并非恐惧流言。炒股风险太大随时都会沦为大鳄圈钱的牺牲。炒房政策不容而且也过了季节。钱的唯一出路就是消费,消费了,至少钱还是钱。种种迹象似乎告诉我们,消费时代来了,尽管是被消费,也毕竟是消费。
消费就是花钱买东西,是一种劳动价值的兑现过程。消费既要受个人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制约,又要受经济大势和消费潮流的左右。少了储蓄增值这个最大的消费障碍,又堵住了百姓投资赚钱的路子,国家和商家现在要全力以赴去做的,就是抓住时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给消费者植入花钱冲动。
可惜,政府从来就没有刺激消费的大战略,更没有与培育消费市场配套的相对稳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中国消费市场基本上还是原生态。到了这个时候指望政府拿出让消费者欣欣然掏腰包的高招,比让上帝给人类唱歌还难。
中国商家诱惑消费者跳不出一蒙二吹三忽悠的老套子。在中国,消费者和商家之间,从来没有信任、合作、尊重,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常态化的欺诈与反欺诈、造假与防假货、弱势和强势的博弈,毒化了消费环境。消费者每花一块钱都要胆战心惊、提心吊胆,这样的市场会有健康繁荣的消费吗?
中国消费者也一向缺乏消费的胆略和信心,传统的节俭习惯,现实的生存压力,对于未来的担忧,种种经济的非经济的因素叠加让中国人宁可把钱屯在银行里缩水,也不敢拿出来消费,结果消费者变成了储户,养肥了一批银行高管,自己却越来越瘦了。
于是非常诡异的情况出现了:一方面,七万亿的储蓄余额压在银行里日渐消瘦,另一方面市场疲软商品过剩;一方面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另一方面汇率攀升出口日艰;一方面两亿平方米的土地闲置、五千万套房子空置,另一方面房价高烧不退高政府压也压不下来……中国独有的经济现象,令全世界负责任的经济专家挠头瞠目。
作为消费者,面对如此吊诡的经济形势,只有两个选择:
其一,奋不顾身的消费,比方说买一台车,方便出行,提升生活品质。做出这个选择你要舍得,在中国买车保车缴税的税种和税金总额世界第一:成本17%的增值税、车价10%的车辆购置税、车价1%到40%的消费税、进口车15%的关税、随油价征收的燃油税以及即将大幅上调的车船税。此外还有只升不跌的油价、过路费、过桥费、高速公路通行费等等。
再比方说买房子改善一下居住条件。在厦门,一百万在岛内买一套九十平米的二手房可能,但是,按照目前的局面,万一刚刚买了房子,房价咵嚓一下塌了呢?你的一百万马上就缩水变成七八十万甚至五六十万。即使房价涨了对炒房者是喜讯,对消费者也没有意义,因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可能把房子变现自己到马路上流浪。
再比方说大吃大喝疯玩狂造,那么你身体很快就会变成由地沟油、苏丹红、硫磺粉、防腐剂、二恶英、三聚氰胺等等物质组成的大杂烩,去娱乐消费还有可能患上花柳病、艾滋病,染上摇头丸、海洛因的瘾头。
其二,硬着头皮挺着,把钱老老实实地放在银行里,哪怕缩水也在所不惜。这种选择有两个可能的前景:一是有朝一日你会发现,你的钱变成了废纸。二是国家清醒了,不再盲目狂追鸡的屁。政府悔悟了,不再充当最豪奢的消费者,于是万事大吉,你的钱还是你的,消费、养老还都能有保障。
两个大选项中,如果是我,肯定要选择第二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经济乱象,前途未卜,现金为王,即便钱变成了废纸,还有十多亿人陪着。一切迹象都告诉我们:消费时代离我们中国的消费者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