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堂地理千年之谜

苟堂地理千年之谜
张怀洲
苟堂人,新密人,一讲到苟堂,就说,大禹时代,这里是湖,因为湖妖害人,大禹治水时,人们在河底发现狗蛟,把狗蛟打死以后,水患平。为纪念此事,称此地为狗家滩,随后叫苟堂。真的如此吗? 请随我们一起到苟堂作一次地理考察。
来到苟堂
到苟堂需要翻越洧水南岸的一个高岭,这道岭从东起靳寨村经石庙村、栗树岗、劝门、土门村延至玉皇庙村的讲武山,与超化镇火门山麓接址。在岭头上往南一望,则一派巍峨逶逦的高山,如一道巨屏横亘东西,连郑登,界禹密。它就是历史名山----具茨山。具茨山是新密市南列诸山的总名称,其中每一座山峰都有不同的名称。在苟堂境内,自东向西依次为风后顶、七堌堆、石楼山、大鸿山、刁嘴山、七敏山,向北与密禹界山火门山相接。除东北方向较低外,南山、西岭、北岭围在四边,形成一个河谷盆地,是相对独立地理区域。
苟堂镇地名得自1963年。“1963年以前,先后属大隗镇、第八区、大隗公社。1963年析大隗公社置苟堂公社。1984年社改乡始称今名。”(《河南省密县地名志》)
查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二十保图,没有苟堂保。在今苟堂镇辖地24个村,大致有张固保、院青保。苟家堂村属张固保,苟家窝村属院青保(院青保大部属今超化镇所辖)。
由此往前,其他志书中也没有苟堂乡镇一级建置。
由此可见,历史上没有苟堂的乡级建置,现今的苟堂在地理传承上属于大隗。说到大隗,即包括今天的大隗和苟堂两个乡镇。
苟堂如何得名呢?在《河南省密县地名志》中“苟堂”词条,这样记载:
相传,古时这里是一片湖水,夏禹治水后,湖水下降,在此发现一条‘狗蛟’,人们认为狗蛟是此地遭灾的祸首,就将这条狗打死在河滩。为纪念这一胜利,称此地为“苟家滩”,简称“狗滩”,后谐称“苟堂”。
这条记载,便由此成为苟堂得名的官方解释。
苟堂历史上真有一个湖吗,大湖何时形成,是夏禹王时代吗?这个大湖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疑点。
码头遗迹
在苟堂镇多个村有古代码头遗迹。
船头。在苟堂镇傅家门村有个村民组叫“船头”。传说是古时的一个码头。《河南省密县地名志》载“船头,相传此地至苟堂附近为一片湖水,五代梁王彦章曾率兵激战于此。此地为停船的码头,后演变为船头。”http://s10/mw690/001iRbhbzy778p4zCeRb9&690
拴船钉:傅家门村。但是拴船钉已不存。
拴船橛:苟堂镇靳寨村古寨寨门下不远处有地名“拴船橛儿”,据传说是码头上拴船的铁橛,可以在“文化革命中”被破坏了,今已不存。
石马坡:小刘寨村东部一个山脚下。乱石从生,有一巨石外形很像一匹马。据说这里也是一个码头。《河南省密县地名志》载:石马坡,“磐石山东侧,原名苟头窝,因名不雅,又在山坡处有在巨石似马状,1981年更名为石马坡。”
这些地名和遗迹向人们勾勒出一个大湖的背影。南到槐树岭,北到靳寨,东到大磨岭,西到玉皇庙,大约涉及方圆40平方公里面积。
湖相沉积
传说毕竟是传说,那么,这里到底有没有湖呢?
在苟堂镇傅家门村、小刘寨村、靳寨村等地,发现多处高低不等的湖相沉积层。这些湖相沉积层并不是在地下,而是在土崖的高处。
在傅家门村上家沟高先生、刘先生家等民居崖头上都有一层沙石层,小沙粒、小石子,密密积淀,高于平房房顶2米,基本成水平线,出露的有200多米。由于这种沙石层容易流失,给民居造成危害,村民不得已采取多种措施对墙体进行加固,甚至把崖墙下成两段,在高度六七米位置造成一个宽约1.5米的细长的平台,以利排水,以保护下墙。居民说,这种沙石层在这里普遍存在。http://s12/mw690/001iRbhbzy778p7EN8n5b&690
靳寨村下湾与大隗镇山头湾村交界处的民居崖头上也有沙石层,高于平房1米,出露的有300多米。http://s6/mw690/001iRbhbzy778paSBWR25&690
小刘寨石马坡东则公路边高崖上沙石层成一条直线。离地面约7-8米,远望清晰可见,有200余米。
这些沙石层厚度平均有1-2米左右,有深有浅。这种沙石层从地质术语说叫“湖相沉积”。
居民称,沙石层里曾有蚌壳、蟹壳出现。水生动物遗骸进一步确证了湖水的存在。http://s5/mw690/001iRbhbzy778pdMhbSd4&690
大战苟家滩
李存勖和王彦章都是历史名将,他们大战苟家滩的故事在苟堂无人不晓。故事发生在唐末五代初。
王彦章(863年-923年11月15日),字贤明、子明,汉族,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为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将领,根据历史记载及传说,王彦章以骁勇善战及忠于后梁政权著称,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朱温建后梁时,为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后为李存勖所擒,宁死不降,于是被下令斩首。享年六十一岁,追赠为太师。
传说,苟家滩是数百亩方圆大的水乡泽国,湖中芦苇、蒲草丛生,蛙鸣四起,非常荒凉,王彦章在此摆渡口为生,专劫过往贪官与奸商,周济周边百姓。一日,岸边有一人见船家过来,快渡口某家过河,王彦章见此人腰佩宝剑,气宇轩昂,知道来者不善。刚将船靠岸,那大汉一个箭步跳跃船中,王彦章将铁篙一点,小船如离弦之箭驶向河心,二人话不投机,动起手来,王彦章抡起200斤重的铁篙劈头盖脸朝大汉打去,大汉既不躲闪,也不还手,右肩一迎,震得王彦章两膀酸麻,但见铁篙已成月牙形,王彦章气得暴跳如雷。大汉抢过抢篙,两膀一使劲,大手一捋,弯枪变直,又伸长三寸。王彦章瞠目结舌,急想对策,忙问对方名姓,大汉答“我乃山西李存勖是也”。由于王彦章早年就在黄河边行船,船上工夫十分了得,眼见打不过李存勖,就急往船侧一闪,李存勖猝不及防,站立不稳,掉落水中。王彦章趁机驾船逃脱。
史载,后梁末年,后唐和后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了长达6年的争夺战。李存勖扫荡了后梁势力,建立后唐,并称帝。
由于后唐和后梁的争夺战旷日持久,王彦章每战几乎皆为先锋,由于923年,王彦章兵败中都县(今山乃汶上)。时曾任后梁武将已投降后唐的夏鲁奇在混战中认出王彦章,以槊刺伤后将其擒获被俘。被俘后,后唐李存勖命人以肩舆送至任城(今属山东省济宁市),念其英雄一世,多次劝降,王彦章誓死不降,被下令斩首。
《密县志》(清嘉庆版)记载:梁王彦章墓,在县东南。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梁末时为郑州防御使,与唐将夏鲁奇战,马跛被擒见杀,以身殉国,葬于郑州密。
而今,陕西、山东、河南等地据说均有王彦章墓。各地墓冢均没有墓碑等。
王彦章被斩于山东任城,为何以上多地都有墓冢呢?死地与葬地不同地,也很正常。大抵是出于对英雄的敬仰吧!
王彦章墓,新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离傅家门村“船头”不远的刘庄居民组。传说“船头”是王彦章兵败,水到尽头,最后上岸的地方。王彦章墓至今尚很高大,埋没野草荒荆中。200米外有王彦章的“狗头冢”, 更是高大,土崖高耸五六丈,无倚无恃,突凸而立,令人称奇。http://s4/mw690/001iRbhbzy778ph0yST43&690
新密为何会有王彦墓?查五代史知,王彦章任郑州防御史时间为916年四月-919年五月。王彦章在郑州经营多年,对新密地形十分熟悉,新密南山地形复杂,山环水绕,又有水寨,易守难攻,此地也许是他的一个根据地。新密苟家滩作为王彦章的老营,对于王彦章一定是忠心不二的,这里不免经历过多场激烈战斗,王彦章殉国以后,老营的战斗一定更为惨烈。至于王彦章葬密,也许是王彦章被斩后,部将将其尸骨收敛后葬于密。或其部将为纪念他而将封的衣冠冢,或敌手安抚王彦章余众而建都有可能。
百年大湖
那么,苟家滩湖何时形成,又于何时消失的呢?
苟堂是一个山间盆地,谷地狭窄,形成一湖水也很容易。
苟堂镇玉皇庙村一带有个规模巨大的汉墓群,出土过许多墓葬,纹饰精美、画风彪悍的汉砖向人们讲述着汉代祖先的这里有生活故事。说明汉代这里没湖。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这里发源于敏山,流经苟堂,从山头湾注入洧水的河叫“马关水”:水出玉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又东北注于洧。《密县志》按曰:马关水出七敏山,即《山海经》之敏水,东北流,会南泉、石楼诸水,至潭逗湾入于洧。计行三十余里。
郦道元北魏人,经过考察,说这里有一河,说明北魏时这里没湖。
《山海经》中的“敏水”,《水经注》中的“马关水”,现在的名字叫泽河。此名何时称起,不得而知。但泽河,顾名思义,是由泽而来演变来的河流。
由河变成泽,再由泽变成河,这其中有何地理缘故?
大隗山摧
我们发现,苟堂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地理事件。就是“大隗山摧”。
前面已述,苟堂镇并不是历史地名,而是当代地名。苟堂在历史地理上一直属于大隗。大隗以大隗山为标志。
大隗山是历史名山,《庄子》载“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说大隗是居于具茨山上的一位得道神人。《史记郑世家》载“主芣隗而食溱洧”,把大隗山作为郑国立足中原的神主之山。可见,大隗山是具茨山这个山脉中标志之山。历史上,人们也常把大隗山当作具茨山,以大隗代称具茨。以一座山代言整个山脉,唯主峰可当此任。因此,大隗山应当为具茨山的主峰。但是遍观具茨山,最高峰是最东头的风后顶,海拔793米,向西大鸿山787.8米,七敏山779米,火门山728.6米,这几个主要山峰的海拔高度均在700-800米之间。一般来讲,山的主峰应在整条山脉在中间,山脉沿主峰隆起的位置依降低,山脉两头距离主峰的距离基本一致。但具茨山最高峰在山脉东端,与一般常识不合。
现今,在具茨山的几个高峰中,并没有大隗山,有人称,七个堌堆(又称七峰山)是大隗山,七堌堆位置偏东,海拔在600米左右,既不高峻,也不显要,与历史上的大隗山是不相称的。
大隗应该在哪里呢?
大隗山去哪里了呢?
大隗山被地震摧毁了。
史称“大隗山摧”。
《密县志》(嘉庆版)记载: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四月,大隗山摧。时许州大雨,溺死千人。
大隗山摧应是地震造成,这场地震烈度估计应在6级以上,造成大规模山崩。使大隗山作为具茨山的主峰被摧毁了。大隗山崩,山南大雨,溺死千人,震中不知死伤多少了?
历史上的地震造成造成山崩河塞的情况十分常见。
大隗山摧以后,大隗山消失了。高山崩塌,低地隆起,苟堂湖即此形成,成湖那一年是公元813年。
讲武山一带的多块巨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讲武山位于苟堂西南部,并非一山,实际上是东西向向东北方向延伸的道一丘陵。
讲武山相传是黄帝讲武之山,山顶上有一个庙,叫讲武山寨。庙东寨墙内侧有块巨石令人惊疑。我们称之为“1号巨石”。这块巨石直径两米多,地表以上近一米,圆饼状。http://s4/mw690/001iRbhbzy778pmOjVp63&690
巨石中凝结了许多小石头,小石头是白色,而胶凝的石质颜色呈红色。当地人称“花子石”、“万年凑”。1号茂石为圆饼状,当地人又称,磨盘石,疑似岩浆喷发冷凝以后形成的。
讲武山西头山下耕地中,相距不远有3块巨石,比1号更大。
2号巨石,直径3米多。 距1号石800米。http://s10/mw690/001iRbhbzy778poU1VT29&690
3号巨石,直径约3米,距一号800米,距二号巨石50米。http://s13/mw690/001iRbhbzy778pr0ljK2c&690
4号巨石,在土崖上,直径4米余,距一号巨石800米,距3号巨石50米。http://s15/mw690/001iRbhbzy778psx5gy2e&690
2、3、4号巨石面对讲武山呈放射状。
这些石头与当地石头迥然不同,是否地震时从由地底由岩浆喷射出来,冷凝而成。需要进一步考证。
距4号巨石50米有龙王池。现今依然建有一个巨大的圆形池子,池外林子的倒影映在池里,水面上漂着片片树叶。居民说,以前出水量十分巨大。很可能是断层处,地下水从此涌出。
讲武山不高,离平地相对高度大概百米左右。我们在讲武山下,我们发现了断层岩。讲武山山上是个土丘,山下却是一道断岩,是地质上的断层痕迹。
一里多,我们来到土门,下坡,公路边一处高崖剖面裸露,一层层的乱石不规则地祼露在崖墙上,类似地震后崩塌松散堆积。
文化局原副局长、文化馆原馆长李宗寅先生在《华夏探源》一书中,曾论及“大隗大摧”,猜到苟堂有湖,但大湖什么时候消失,没有研究透彻。李先生猜想,讲武山应是大隗山摧后的遗迹。
大隗山摧的痕迹从具茨山的山势上也可以看出来。同样是一道山脉,山的两侧迥然两种风景。
从讲武山看具茨山,处处尖峭惊险,陡峰如壁。
从禹州看具茨山,山顶如庐,开阔平衍。一山两面,山势迥然不同,何也?
地震造成山体崩塌,滑坡。现今在大鸿山北坡有接近顶峰的悬崖下,有大乱石葩、小乱石葩,尖削的砾石松松散散堆满山坡,有很多形状各异的巨石滚落下来,形成各种奇异的造型,令不惊叹。
如果还原大隗山,大隗山应当在讲武山南、超化栗林火门山东,七敏山以北,新密边界突然向南的一段,这里是孙家庄村。这里也是具茨山大致的中点。
大湖消失
我们注意到,王彦章墓的位置海拔高度在船头以下,大约低于船头20-30米。
王彦章活着尚能水战。这里有老营水寨。死了,墓冢却在水面以下。只能说明,后唐政权为彻底解除“大隗山寇”之威胁,斩草除根,杜除后患,战后,在靳寨下湾距洧河不远的地方,把湖挖开,疏泻湖水。泻湖之年为923年。或为安抚王彦章余众,厚葬王彦章,厚葬之时,湖水已经退去。
王彦章死了,但其忠勇的故事却代代流传,《苟家滩》一直是一出名戏,在民间传唱,在苟堂,剧本虽然失传,至今还有上年纪的老人能哼上句《苟家滩》。
宋欧阳修对王彦章之忠勇十分敬佩,在纂修《五代史》时得到了王彦章画,特作《王彦章画像记》,曰:“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郑州管城并无王彦章墓,《密县志》载“葬于郑州密。时属郑州故也。”当是对欧阳修记载作补充说明。既是欧阳修记,郑州密王彦章墓,当为真实。
于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断,苟堂大湖813年形成,923年泄湖,湖存110年。
20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