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岐黄圣地岐伯山

(2012-10-12 14:22:44)
标签:

杂谈

岐黄圣地岐伯山

                                        张怀洲

 

    岐伯山位于新密市苟堂镇南部,山名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它是黄帝召集天下名医开展医药研究的基地,研创《黄帝内经》的圣地。

    岐伯是黄帝时代的医学家、博学家,本西北人,他善观天地自然,懂音乐,会乐器,才智过人,为给百姓治病疗伤,他四处寻访,遍尝草木,成为精于脉理、名震一时的医家。《路史》记载,黄帝为治天下,西巡访贤,“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相传岐伯被黄帝拜为天师。

    岐伯到有熊之时,正值黄帝九战九败于蚩尤,军队元气大伤,士卒勇气低靡。岐伯说,励兵鼓气,莫良于乐。乐者,药()也。黄帝命岐伯发明了金镯、金铙、号角等许多乐器,作了许多雄壮的乐曲,教出了一支乐队。岐伯指挥演奏,各种乐器轻重缓急,时如仙乐缭绕,如巨雷轰顶。令伤者凝神忘痛,健者勇气倍增。在白寨镇摩旗山,有弹唱沟、乐台庙等黄帝乐院旧址,是岐伯发明音乐鼓舞士气的地方。黄帝得岐伯,乐以鼓气,药以疗伤,全军士气空前高涨,黄帝连战皆捷,斩蚩尤胜炎帝,得胜凯旋。

    黄帝统一天下,建都于溱洧轩辕丘。医治战争创伤,抚慰民生疾苦便成为头等大事。于是他率领岐伯与一批上古名医一起研究医术探讨医道。

    具茨山山高入云,植被丰富,药材多样,山下气候独特,适宜种药,岐伯就选了一个土质肥沃、山泉甘美的山岭引种药材,这道岭,后来就被称作岐伯山于是,岐伯山就成为当时的医药基地和医学研究院。

    岐伯山上下遍布岐伯遗迹。岐伯洞是相传为岐伯旧居。大臣沟因岐伯是黄帝大臣而得名。岐伯泉是岐伯浇灌药苗的水源。晒场因岐伯曾在此凉晒和挑捡中药而得名。花子岭因岐伯在此种植银花而得名,现在岭上还有野生金银花。张老岭,相传药工张老在此为岐伯种药。山形饱满,土质肥厚。现在还有几十种野生药材,年年滋生,挖不完,采不断。山顶上有岐伯墓。墓前有“台子地”,是给药王岐伯唱戏的戏台。台子地前有“条盘地”,是摆放供品的地方。当地村民皆长寿。旧时一年四季还愿、许愿给药王唱戏的不断头。山下有岐伯庙。历代庙宏客多,香火不断。

    岐伯山满山上下皆是野生药材,所到之处,垂手可得,现在能采到的有丹参、元胡、紫苏、霍香、牛膝、远志等170多种,这是岐伯进行医药实验、研究药性药效的证明。在这个山村生活的老人现在皆长寿。

    黄帝与岐伯对医学的探讨一直口口相传,到战国时代被人们整理记录下来,这部书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记述的医家除岐伯外,还有伯高、鬼臾区、少师、少俞、雷公等,皆是当时著名医家。鬼臾区又名大鸿,是黄帝的领军之将,也是一位医家。他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究其义理,以为经论”,因屯兵驻守具茨山,遂以岐伯为师,成为岐伯得力助手。与大鸿山相邻的大隗山下有轩辕宫,祀黄帝、岐伯、雷公,奉祀代代沿袭。大鸿山东侧有雷公台。

    以黄帝和岐伯答问为主要形式,以黄帝和岐伯之名所著《黄帝内经》成为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创立了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成为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因《黄帝内经》为黄帝和岐伯所作,又称“岐黄家言”,中医术又称为岐黄之术,从事中医业者称为“岐黄传人”。

 

                                                                      2011年1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