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老文,2005年2月18日写给某媒体的专栏。俺一点都没说错!

(2008-01-25 16:18:38)
标签:

体育

灿烂笑容能到几时?
    阎世铎走了,谢亚龙来了,许多人奔走相告,好象中国足球真来了救世主,真要“雄鸡一唱天下白”了。

  还没看到过谢亚龙真人,只在网上看到几张照片,无一例外都是一脸灿烂的笑容。据接近过谢亚龙的媒体介绍说,谢主席本人很是平易近人,基本上没什么官架子。而一些掌握了谢主席详细背景资料的同仁们,已经将阎世铎谢亚龙两人从观念、类型、工作作风、自身经历等方面逐一作出了比较,结果一目了然:阎世铎就是个百无一用的昏官,而谢亚龙才是中国足球的“真龙天子”。

  人们对谢亚龙入主中国足协一事的巨大热情和盲目乐观并没有让我感觉诧异,只是感到不屑。不是不屑新来的副主席,而是对那些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高声喊好的人们极度不屑,一上来就喊好已经够混帐了,最混帐的是谢主席来了不过半日,就有那么多人未卜先知地大胆预言,他将把中国足球带出沼泽泥泞,甚至连谢主席不谙世事的小儿子,也让人热情洋溢地架着被迫表了态:阎世铎以前老挨骂,但我相信我爸爸会把中国足球带好的,大家不会骂我爸爸。

  据说还有记者追着谢主席的小儿子问,你爸爸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喜欢看哪家报纸。虽然这些场都捧得有点下作,但好歹还是说明了谢亚龙在众人眼里是一个极受欢迎的角色,还是有很多人希望并且相信他能够成为一个好官。

  谢亚龙能不能成为中国足协的一个好官,我不想预测,也不感兴趣。其实在阎世铎走谢亚龙来这件事上,我一点都激动不起来,比起海啸矿难或者我老家市委书记开车接连撞死两人这些新闻来,这简直就不值一提,实在搞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中国足协换个副主席如此来劲。

  我要说的只有一点:中国足球任何人来和走的时候,都只有这么一个规律----高高兴兴进门,丧丧气气出去。施拉普那如此,霍顿如此,阿里汉如此,就连空前绝后在中国成了功的米卢,走的时候也是夹着尾巴灰溜溜而去。教练尚且如此,足协官员更是概莫能免,王俊生来时春风得意,去时柳败花残;阎世铎来时踌躇满志,去时暗无天日。谁不是笑着来的,谁又不是哭着走的呢?所以在又一个副主席微笑着来赴任时,我想的不是中国足球从此如何与时俱进,而是,这一个又将在什么时候哭着离开呢?

  我这样想绝非怀疑某个人自身的能力,而是因为历史已经无数次告诉过未来:中国足球不是一个人搞烂了的,也不是一个人就能搞好的。

  从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当新人变成旧人时,你就不可能再看到他的笑容了。而在中国足球里面,再新的人,要不了几天,也就旧了。

 

又翻出一篇,2005年1月19号,朱广沪刚当上国家队主教练时写的。

靠!现在才发现,俺说得一个比一个准……

 

朱广沪的“机遇”与“挑战”

    朱广沪果然做上了国家队主教练。还没有机会采访他,如果采访他,不晓得他将有什么样的“执政宣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话多话少,他一定是要说上这么一句的:对我来说,这是机遇,更是挑战。

    对每一个足球教练来说,能做上中国队的主教练,都是机遇和挑战,这早已是一句放之四海都适用的至理名言,管他口才好还是坏,文化高还是低,水平香还是臭,都应该能说上这么一句。

  

    但是要想确切地领会和感受这句话的实际意义,则只有在做了中国队的主教练之后,比如施拉普那,比如霍顿和米卢,还比如戚务生。

    因此现在如果你听到朱广沪说,“这是机遇,更是挑战”,只当它是一句全世界最大的空话就行了。


     在朱广沪接过阿里·汉的破枪,仪态万方地决定接受这个“机遇”和“挑战”的时候,我看见四周群情激昂,很多人喜形于色沾沾自喜。和一帮老朋友在成都芳邻路上的酒吧街喝酒,已经很久没看过足球的他们在谈完了各自的生意,聊完了别人的女人,又憧憬了无数虚无缥缈的理想之后,突然跟一边打瞌睡的我说:“还是你来给大伙讲讲现在的足球吧。”球场上下早就一片荒芜了,还有什么可听的,他们说不是老朱上了吗,老朱上了不就有希望了吗!


    希望当然是有的,就像当初阿里·汉刚来时,希望比现在还热烈呢。同志们可能忘了,除了“机遇和挑战”,中国足球还有一句名言,“前途是光明的,困难是很多”的。我不敢保证朱广沪就一定能把中国队带出泥沼,我敢保证的是朱广沪一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甚至多过他的任何一位前任,这是命中注定的,就像阎世铎在他的足协主席的位置上,命中注定要被无数人日夜唾骂一样。

    因此当德高望重的朱广沪在一片莺歌燕舞中走马上任之际,我实在没法像球迷王馒头那样立马转忧为喜,恨不得现在就去为老朱铺红地毯。说实话我对朱广沪何时组阁何时建队何时与何队打第一场热身赛毫无兴趣,我只是不可避免地想起了戚务生,那个与他有同样经历、在出任国家队主教练之前和卸任之后都一样德高望重的本土教练,戚务生夫人的某句话和戚务生本人的某个表情,在模糊了两年多之后,在这一刻重新变得无比清晰。


    那是2002年的夏天,在昆明,被称作“云南王”的戚务生在红塔基地自己居住的二层小别墅里,意得志满地与我闲聊,天南海北的足球都说,却坚决对国家队避而不谈,在我“残忍”地一再探问之下,戚务生哀怨地说了一句,“在那个经历中我受到了很多伤害,一辈子都不愿意再想起。”表情是无法形容的悲戚和委屈。一旁的戚夫人忍不住了,火辣辣地补充了一句:“他在国家队呆了几年,简直都不成人样了,人都要少活十岁!”


    壮志豪情的戚务生在出任国家队主教练之前,众所周知是很有人样的。不知道上任之初是否也说过“机遇与挑战”之类的话,就算没明说心里也一定是想过的。


    可惜到后来他像许多当过中国队主教练的人一样,才恍然明白原来这里时时处处只有“挑战”,再壮实的汉子也一样被“挑”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要想恢复人样,只有等“下课”了再说。

    据说朱广沪上任后得到很多人的祝贺,我想这些祝贺的人中肯定没有戚务生,如果那日的足协评议会上戚务生真跟朱广沪耳语了一句,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兄弟,听我的,一定要穿厚点。如果一定要在这句话后面再加三个字,那就是:防弹衣!

转自搜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雪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